首先,謝謝主辦們讓我有機會參加這次的鱟鱟做走讀計畫。看到楊明哲老師對於鱟的情感,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能夠持續且長期的花大量時間、體力、金錢尋找鱟的蹤跡,想必楊明哲老師在這鑽研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多鱟不為人知的美麗與有趣,或是培養了情感。
我想,除了豐富的知識外,瘋狂的實踐力更是「鱟博士」名稱形成的原因。「越研究越困惑」,就像我們不斷研究各種理論、做各種心理測驗,嘗試了解自己,卻在這求證、舉例並發現例外的重複輪迴中,或許知識量是越來越足夠,但內心卻同時越來越迷惘。鱟博士對於一個非己的物種深入了解到產生了情感與執著,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偉大的事情。科技發展不斷、人類逐漸被機器取代的時代下,人性的展現因此才能彰顯人的存在價值,因為關懷、因為憐憫而自發地使自己陷入研究、陷入耗能的身體力行與人腦運算,「熱枕」也是需要指令的機器無可比擬的。「找到一個守護的對象」是楊明哲老師演講中提及的一句話,如果每個人都有著一個守護的對象並對其花心力的了解與研究,被守護被看見的物種變多,人與環境、生命的連結也都將更和諧與緊密。
第一天演講中,也從鱟博士身上接收了很多鱟的知識,過往課本上一句話:「是活化石」所帶過的鱟,我們花了以天為單位的時間去了解,了解他們在世界的分布、在地球歷史上的佔比、如何尋找鱟、公母區別、面臨的生存危機等等。而這些被傳遞的知識更都是研究者們以年為單位實地考察辛苦搜集來的。雖然是一張張電子簡報,那背後象徵的責任感、不捨、無奈、投注的種種心血,是我不敢輕易想像的。也因如此,對於仍然能語帶輕鬆傳遞知識的博士真心的感到敬佩。同時也終於理解行前說明書中的問題為何會那樣問。堅持不懈、犧牲的抉擇等等或許是來自對於鱟的人格想像,但我覺得同時也在研究鱟的楊明哲老師、yaya、水試所的老師身上看見。
這次看到與會的幾乎都是藝術背景相關的人,過程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東西連結了在場的大家共同對於環境生態產生興趣?我猜想是因為不論生物或藝術都含著一種對於生命的好奇跟關懷吧。這樣的發現其實對於我來說很激勵,因為雙主修醫科系和科技藝術總是看起來毫不相關,但在這過程中,我發現特定知識與創造力若能共處一堂,對於研究的發展可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研究的深度。
第一次和眾多在職藝術家共同參與活動,作為初入門藝術的我來說,從旁觀察每位藝術家在各種時間的談話與行為也讓我收穫很多。謝謝詩雨在最後一天又多去了好多金門的特色景點,緊抓著時間與機會增廣見聞,也因為粉紅湖與俄羅斯的藝術家有了交流,聽了她的創作分享,讓我感受到作品的產生真的可以很日常,就像隨意提起想去的粉紅湖,在她眼中卻是會聯想到家鄉的一個令人難旺的場景。第一天趁吃飯前的空檔跟著飛雪去看金門的武廟,看到對於古老壁畫發亮的眼睛,還有對想跟廟公聊天知道跟多的飛雪,覺得很欣賞,畢竟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少有同儕有能力甚至有意願能去審美上個世代的藝術品。吃飯的過程也一直很難以置信自己可以和一群創作中的藝術家前輩們同桌,聽著大家的對話內容,還是一直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跟。
現在「跨領域」這個單字已經隨處可見,其意義也因氾濫化的使用逐漸被模糊、被掏空了。在潮間帶之旅的時候,聽到大家分享著如果自己是鱟的想像時,才真正的體會到了何謂「跨領域」的力量,因為在場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齡性別國籍,但卻同樣保有某特定物好奇心的組合,才有這麼多元想像、彼此碰撞的機會。不過,信封中的提問可能深奧到我覺得現在或許還沒有個最佳的答案,像「死後應該是甚麼樣的天氣?」、「天氣能不能被帶走?」等等,我覺得我還需要更多時間體會這個世界或是更多時間認識自己,才能給出一個我自己也認為「就是他了」的答案。不過這些問題出現後,氣候對於我來說突然從一個因「補償」而保護變成因「熟識」而保護的對象。兩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在理所當然的場合中,開始的嘗試觀察肉眼無法注意的小亮點,或許是抽象的也或許是物理上較微小的,然後會想到我們在海灘上尋找小鱟的畫面。依照過去自己參加人文社會跟原民部落遊學等等活動的經驗,同為富含故事與知識的活動,我有預感在金門所經歷與思考的事情都會在之後的生活慢慢影響自己的選擇,很謝謝自己當初絲毫沒有猶豫的就來了,也很謝謝促成這一切產生的人事時地物。–[SCR]
封面攝影:林蔚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