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藝術電影的閃熠星光通常歸功於導演,攝影師卻是將導演的想像轉化為螢幕上的魔法不可或缺的巨匠。與台灣新浪潮電影標誌性導演侯孝賢長期合作,同時也擔任過王家衛《花樣年華》攝影指導的台灣攝影師李屏賓出現在上個月的紐約當代美術館。在慶祝這位攝影大師的中期職業成就回顧展中,可以一窺他作品廣泛而多元的主題,而本文也將略述當中的三部電影展現出的多樣風貌。
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 2002. Directed by Tian Zhuangzhuang
由田壯壯執導,2002年的《小城之春》是1948年同名電影的重新翻拍,舊的版本可說是中國電影史上最被讚頌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由逝去的愛引發的張力撐起的故事,時代背景是三位生活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的主角。電影的情節發生在一個單一事件,病重而瘦弱的丈夫禮言與忠誠但是不快樂的妻子玉紋一同歡迎來訪的客人 — 健壯的醫生章志忱。志忱不但是禮言的兒時玩伴,也是玉紋的舊愛。這次返鄉是為了拜訪並且治療幼時好友。電影的主要場景都停留在禮言的屋宅與庭院,除了幾幕重複出現的散步至鄰近廢墟。實體空間的封閉強調了主角們成為自我囚禁幽囹,即使他們都隱約地察覺到能真正讓他們快樂的東西,但是仍舊不採取行動,選擇在現狀中麻木自己。李屏賓使用緩慢的鏡頭移動與低亮度的燈光強調貫穿電影的封閉感。儘管2002年的版本相當忠於原版並且在執行上無話可說,但還是無法與舊作相提並論。一些關鍵場景的演出情節在新版中被更動,通俗愛情片的氛圍消失地一乾二淨。新作中對於太平洋戰爭的故事背景相對也較少著墨,畢竟原版拍攝的年代正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不久。以壓抑的愛與逝去的青春作為主題的《小城之春》,在重拍中更顯得無奈與懷舊。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 Directed by Wong Kar Wai.
Dust in the Wind. 1986.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侯孝賢的《戀戀風塵》(1986)述說的是純潔的年輕之愛與成長離家的生命軌跡。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台灣東北角的小村莊,尋常人物的日常生活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大起大落。雖然不如侯孝賢與李屏賓的其他合作作品那麼有名,《戀戀風塵》中的簡潔有力、自然寫實與敘述步調都是日後經典作品如《海上花》、《千禧曼波》當中所見的另一種縮影。靜止的自然景觀、簡單的伴奏旋律與不引人注目的運鏡都替電影本身帶來了不常見的舒緩步調。在這裡,時間緩緩地流動,不需要任何明確的解釋。鏡頭緩慢的環掠過樹的剪影與翠綠的山稜,代表著時間與空間上的改變,也因此這部電影並不是由戲劇化事件與期待構成,而是將一切的細節在觀眾眼前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經歷一樣推展開來。或許最為戲劇化的一幕就是當離家工作的男主角阿遠,看到電視上的礦工新聞而昏倒,只因畫面讓他想起同在礦場工作父親可能發生的意外。(礦場通道的鏡頭在此時顯得相當重要,這些頻繁出現高對比度影像的火車與軌道的隨著移動也從光亮之處移到黑暗,暗示著主角人生的轉變)這也是第一次(電影此時已經演出超過一半),攝影機不再穩定,象徵著影片中現實即將被顛覆。到底發生了什麼?父親真的出了意外還是是一場惡夢?此時的困惑更讓這一刻顯得突出,眼前所見暗示著親密關係引發出超自然現象一般的預言。此刻,如同整部電影所要強調的,時間與空間不再重要,牽絆著主角們的是難以割捨的情感。
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親密》(2008) 從片名就暗示了壓抑與不能說出口的愛戀所帶來的感受。(譯注:英文片名直譯為幽閉恐懼症)這部片是岸西首度執導電影,敘述現代香港四名辦公室同事的日常生活和與陌生人的尋常相遇,都市對人們的生理與心理的壓抑充斥全片。一段段緊湊的情節由倒敘推展開來,這樣的手法讓主角們身心上的鬱悶更顯強烈。或許在故事之間有一些給主角們的喘息空間,有著未被述說的話語,但只能憑靠想像。許多幕場景都發生在車子中,另一個代表禁錮的象徵,而旅程似乎永不結束。李屏賓的攝影十分優美,鏡頭彷彿成為我們窺見主角們私下生活的一扇窗。特別在幾段值得回味對話中,例如主角阿佩和她懷疑與自己母親私通的醫生的一場對手戲,鏡頭移動地無可挑惕。和善而具有紳士風度的醫生,氣質就像一直吸引阿佩注意力的已婚主管湯少,在回答阿佩質疑與母親關係時顯現出誠實的遲疑與幾近無語。整場戲李屏賓的鏡頭都跟隨著主角,製造出一種強烈的張力,唯有背景辦公室中鯉魚寧靜悠遊的身影緩和了些許緊繃。在這裡,平行著母親跟女兒之間難以用言語述說的關係。
透過這三部電影,可以看見李屏賓對影像的偏好,訴諸鏡頭的力量傳達出遠遠超過角色的言語所能表達的。而這些故事中壓抑的情感與心照不宣的理解在透過鏡頭呈現出來的同時,也提供了對白中達不到的釋放與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