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黎明之際

疫情前的網絡藝術情景(下)

1 views

本篇文章是《網路黎明之際:疫情前的網絡藝術情景(上)》的下篇。

 

拉丁美洲早期網絡藝術簡介

 

概略地來說,拉丁美洲的網路技術最早於八零年代出現於學校和公共機構,但直到 1990 年代中期的時候,當美國的 Word Wide Web 系統傳進來時,才開始商業化。烏拉圭是在拉丁美洲地區最早有網路的地方(透過 adinet 服務),但它不是很穩定,而且因為價格與網速的關係並不普及。拉丁美洲網路普及的時間比臺灣晚許多,直到 2015 年,只有 54.4% 的居民,能夠使用網際網路。 [1] 若想對於這個區域有初步的了解,有一個很重要的脈絡是大部分的國家(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厄瓜多爾、巴拉圭、秘魯、烏拉圭)都自 1960 年代開始經歷軍事獨裁,有一些甚至持續到 1990 年代。這樣的情形導致社會經濟危機以及與周圍國家孤立的現象。這裡早期出現的網絡藝術實驗,並沒有使用政治或行動主義分子的創作方法,因為當時的藝術環境對獨立藝術家與新銳藝術家並不友善,而網路這項技術的出現,有助於他們探索有別於既定藝術機制內的另類傳播方法和實驗各種跟觀眾互動的可能性,並將藝術作品本身的概念擴張。像是一些作品嘗試讓在傳統藝術中的被動觀眾(passive spectator)在接受(詮釋、感受與解讀)作品的過程中(reception process)轉變成為共同作者(co-authors)。

 

拉丁美洲與其他區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拉丁美洲的網絡藝術家並沒有形成一個在地的社群。如同前述所說,在此區域要取得網路非常貴而且網速也很慢,拉丁美洲缺乏穩固的社會結構去支持一個健全組織的發展、相關研究和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製作。烏拉圭藝術家Brian Mackern 說明道,他要找跟歐洲藝術家有關的資訊比找自己的國家跟鄰近國家還容易,這也促使他製作一個有關拉丁美洲網絡藝術資料庫(the net.art_latino database)藉此保存與發表作品。(關於網絡藝術的起源迷思,可以參考本系列專欄文章:Brian Mackern:從拉丁美洲看網絡藝術)這個資料庫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宣稱(political statement),透過建置資料庫與彙整的動作,將這些網絡藝術作品能夠再次讓國內外社群看見。跟臺灣的情況類似,大部分的網絡藝術作品的連結都已經失效。針對這個情形,Mackern 和策劃拉丁美洲網絡藝術資料庫藝術家書的 Nilo Casares 表示,他們在資料庫中特地留下「失效的連結」,並不是因為懷舊,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網際網路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在其中的事物會出現與消失,就像街上的招牌跟建築物的門面顏色每天都會有變化,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不能忽視,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幾乎不可能定錨的藝術運動,這個時代能夠『倖存』下來的藝術作品都必須拒絕放棄它們曾經擁有的樣子。」[2]

為了加深對此時期網絡藝術實驗的理解,在此介紹阿根廷藝術家 Gustavo Romano 的作品我的慾望是你的慾望My desire is your desire)(1996-1997)。[3] 藝術家 Romano 屬於一個名為 Fin del mundo 的藝術團體,他同時也是西班牙數位資料庫 Netescopio 的建置者與現任策展人,與西班牙美術館 MEIAC 共同發展 Netescopio 計畫。[4] [5] 這件作品由兩個電腦合成虛擬角色的個人頁面組成,藝術家將這些資訊上傳至 Usenet 論壇上,使用者可以留言給這兩位角色,作品再彙整觀眾寄給虛擬人物的電子郵件。這件作品曾在阿根廷與墨西哥兩地實體展出。目前也還能看到這兩位虛擬人物收到的訊息。我們可以將我的慾望是你的慾望視為現代約會軟體的雛形,我們也可將作品名稱詮釋為對線上曝光與傳播的批判性思考和網路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警示,彷彿預言了現今資訊集中、透過演算法掌控的廣告和政治宣傳,因為作品中的兩位虛擬主角只能完全被動地接受使用者傳來的訊息,他們的慾望只能是使用者希望他們獲得的慾望。

《布蘭登》我的慾望是你的慾望》都有將使用者參與的環節設計進作品的概念之中,鄭淑麗的作品有很強烈的政治行動與共同參與的成分,而 Gustavo Romano 的作品則是塑造出一個比較調皮、浪漫的參與模式。兩件作品也都呼應 Bosma 對於網絡藝術的定義,將線上與線下的元素統合在一起,並說明了網絡藝術作品在某些部分也可以存在於網際網路之外,而這一點正是網絡藝術作品在網絡社會中具有政治反抗潛能的重要著力點。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上述的網絡藝術作品都展示了一種與當今社會使用網路不一樣的方式,不管是具有浪漫情懷的社交功能還是政治行動、研究旨趣與使用者參與的形式。現今我們面對的則是社交平台集中在少數中心和慣例,而且結構與機制被決定與限制的情形,像是 Twitter、約會軟體、臉書與 Instagram 等等。

 

結語

 

我們嘗試書寫歐洲中心以外的網絡藝術論述的過程中充滿挑戰,拉丁美洲區域與臺灣在科技發展與網路普及的情形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處境都是缺乏機構的支持、保存、傳播與相應的理論。對於網絡藝術的初步了解,以及讓早期作品還能夠進行研究,我們要感謝由根莖網(Rhizome)的藝術總監 Michael Conner 主持的計畫  Net art Anthology 2016),這個資料庫與線上展讓我們能搜尋到拉丁美洲藝術資料庫與鄭淑麗的作品相關資料。

我們期待未來能繼續書寫網絡藝術在不同地區的歷史,特別是邊緣區域。我們的研究將探討這些區域的社會結構與技術機制,同時考慮到不同區域之間的數位落差、網路普及問題,以及這些現象背後的世界政治圖景。

 

我們的研究方向是從後殖民與全球南方的視角思考網路藝術。我們的策展方法透過以「過程為導向」的共創過程,讓「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平等對話。2020年我們共同策劃「身體介面網路藝術計畫」(Embodied Interface Project)並將委託製作的線上表演納入研討會之中。目前正在規劃數位全球化底下的後真相議題。

Daniela Ruiz Moreno (阿根廷/烏拉圭)是一位獨立策展人與藝術史研究者。她關注的主題包含:錄像藝術、表演、聲音和參與式藝術。她是阿根廷知名駐村機構 Artist-in-Residenc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the Fundación ‘ace para el Arte Contemporáneo 的專員,並曾參加過許多策展人駐村計畫:Delfina Foundation(倫敦) demolición/construcción(阿根廷)、Guanlan Printmaking Base(深圳)和上海策展人實驗室。2019年時,她獲得泰德美術館交流計畫之布魯克國際獎助(Brooks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 Tate Modern)。她目前居住於馬德里,執行由 Fundación “la Caixa” and Espacio de todos 支持的專案。

黃祥昀臺灣)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研究聚焦於動態影像中的時間哲學、後殖民歷史方法論與網路藝術理論。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空總實驗波、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雲的藝評」。從小熱愛當代藝術,近期嘗試將自己的詩作轉化為實驗電影與行為藝術,經營平台 「雲朵影像詩」,推廣以詩為劇本的影像創作。

 

 

[1]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 於2016年提供官方數據,完整報告連結:https://www.cepal.org/es/comunicados/cepal-aumenta-fuertemente-uso-acceso-internet-america-latina-caribe.

[2] CASARES, Nilo & MACKERN, Brian, The net.art latino database, p.10, 2010.

[3] 作品我的慾望是你的慾望 (1996-1997) 的連結: http://findelmundo.com.ar/romano/mdtd/data.htm.

[4] Fin del mundo 的網站連結::http://findelmundo.com.ar/intro21.htm.

[5] 數位資料庫 Netescopio 的連結: http://netescopio.meiac.es/index.php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