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帶的氣旋在短短600秒之間聚合形成又旋即消解。
這是入春以來,該項氣候改造計畫公告後第5個迴圈年的首度測試。今天因為天候與海象持續平穩,各種無線波與輻射波接在微量不影響的範圍數值裡,一早所有團隊工作人員都抱著欣喜和鼓舞的心情,終於如願在西太平洋時區17時09分74秒時迎接發射任務的成功。
從研發團隊籌組成立開始,選址於這個山城小鎮即著眼於部落裡特有的育植技術,這個因為擁有世界上最多百合目品種而略有名氣的小鎮,延續傳承著三千年之久的傳統文化遺產,運用被認為只有在神話中才存在的百合品種,透過花蕊將一種特殊在新部灣生長的藻類注入共生,花苞內的微環境提供了水藻氣化的條件與能量,然後它們會以呼吸的狀態調節當地的氣候變化。另外,以這個位處第三次氣候變遷臨界區最前沿的小鎮作為實驗基地,地勢上的保護確實成為對實驗最有利的條件因素。
整個發射測試過程像是一種古老的儀式,由當地青年從科學家手中接下提煉出的水藻試劑,一路沿着蜿蜒環繞的山林步道往這裡海拔最高的山頂奔去,在頂峰上那如古董銅幣般大小的黑色凹洞往內注入,水澡試劑的液體就順著看不見的地下孔道,經過事實上精密計算的路徑加速往下流動。最後水藻從岩壁裂隙中被噴射進入空氣中,與氣流高速作用牽引起水波,在空中形成了懸浮的巨大渦流。
感謝當代生物科技所提供的支援,人工培育出來的藻類體積已經突破小於原核細胞的45的七次方分之一,脫離母體增殖的速度依據嘉南哈登生物數學定理而與體積成反比,這讓每一個氣化的藻類細胞都能從海洋和大氣中擷取更多的水分,形成如同合成混擬土建築出來一樣堅固的透明河道,不僅僅吸納了海平面的水分使之瞬間降低了約20碼,同時,在未來作為生活空間取代填海造陸的可能方案,前景十分被看好。
第一階段的現場非模擬測試已經成功,接下來氣候改造小組將把這個結合當代科技與古老智慧的革新技術,帶到不同地區中沒入海平面的各個潮間市。相信不久的將來,西太平洋海域這一側的島嶼鏈區域可以達到長久以來期待的氫氧平衡。
(SWPM採訪中心 / 新部灣報導)
圖版提供: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贊助: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評論」專案、文心藝術基金會、蘇美智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