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Gryn. Courtesy of Daata Editions
隨著秋季到來,夏日裡相對安靜的藝術圈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展覽和活動高峰。這一季,在線平台的熱度相比實體世界將毫不遜色。Art Basel 影像單元策展人 David Gryn 和收藏家 Anita Zabludowicz 創辦的 Daata Editions 就是其中最活躍的平台之一。自今年五月上線以來,Daata Editions 委托藝術家創作的影像、聲音和網路藝術作品銷售成績可觀,然而更重要的也許是它的出現代表了一種銷售和購買數位藝術新模式的確立。
目前,Daata Editions 已在網站上推出了「第一季」委托藝術家創作的頭兩組作品,其中包括 Martti Kalliala 和 Daniel Keller 合作的影像作品和 Takeshi Murata 的數個影片。總監 David Gryn 早前說過,「我們需要相信,就像人們輕而易舉地通過 iTunes 或 Amazon 購買線上音樂和電影一樣,我們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通過數位檔案來購買藝術,而無需在’物理地‘佔有一個物品的條件下,才能使一件作品變得有效。」[1] 通過與 David Gryn 的對談,SCREEN 詳盡了解了Daata 的語言和概念。
SCREEN:我們知道你是 Art Basel 影像單元的策展人,在這個過程中你勢必觀察到了數位藝術的市場狀況。但確切來說,你一開始是怎麼想到要去創辦 Daata Editions 的呢?
David Gryn:我和 Art Basel 合作了五年,之前我也和其他許多大型藝術展會有合作。顯然,畫廊不太考慮把影像、影片、聲音或其他數位媒材帶到博覽會上,因為他們找不到銷售這類藝術的途徑。於是我想在這方面我們是該做點什麼。這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多人的合力。雖然我從來不是很相信市場本身,但我確信我們需要有一個市場來支持能夠做出好的數位藝術作品的藝術家。
所以創辦 Daata Editions 時,我們的想法是開啟一種模式——委托藝術家創作,同時給予他們資金和版權,然後營銷這個過程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我和我長久以來的好朋友,收藏家、慈善家 Anita Zabludowicz 一起產生了這個想法。我們處於藝術世界中的不同領域,我直接跟藝術打交道而不太涉及市場,Anita 則充滿激情地收藏藝術並資助藝術家和學生。她和我一樣相信藝術世界的生態系統,而 Daata 這個一路演化過來的概念,是我們相互認可的。
S:Daata Editions 和其他在線銷售平台有什麼不同?
DG:我們並沒想著要獨樹一幟。我們建立的是自己的一個定制、精品的路線。我們也不想做重複勞動,創辦 Daata Editions 是為了展示用數位媒材、影片、 網路和聲音來創作的藝術家。在這個有限的模型中,我們盡最大努力把使用這類媒介的藝術做到最好。
可能區別於其他平台的是,我們專注在做的東西非常集中和有限——眼下我們每一「季」同時委托 18 名藝術家創作。我們給藝術家預付全款以創作作品,這在藝術圈裡是很難見到的。他們還拿到作品的版權,這同樣很少見。
Daata Editions 網站上“藝術家”頁面截屏。背景為 Leo Gabin《Write Your Name》截圖。
我希望市場上存在多個模型,而我們只是其中一個。希望我們和其他人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像在一次藝術展會裡你需要有很多很好的畫廊;而要形 一個藝術區也需要許多這樣的畫廊聚集在一起才能吸引人們去參觀。一件好東西不能形成一個市場,它往往只是占領了支配地位。就藝術圈的數字銷售平台而言,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人們想要擁有這個支配地位,因為他們希望壟斷市場。你可能成為下一個巨頭,比如下一個 Facebook 或下一個 Twitter。我們不想做那些。我們嘗試把藝術家放到我們所做一切的中心,並展示那些在藝術家實踐中間很常用的媒介。這些媒介確實十分常用,大部分藝術家,哪怕是畫家也多多少少要用到數位媒材去做調研或者交流。但出於種種原因,藝術市場還沒有體現出這種趨勢。而畫廊則發現要找到一個圍繞那些作品的商業模式以及要為它們找到一個商品化的市場是很困難的。我們經手的是還未在領域內完全立足的藝術形式,但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而非某種畸形秀。所有和我們合作的藝術家都是正在嶄露頭角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有所建樹的藝術家——他們都很有天賦,而數位媒材正好是他們的工作方式。
S:但你們似乎有一套不同的語言或者說語彙來表述你們模型中的成分?在「網路」這個模塊中的作品有什麼特殊之處?「季」的設定又是什麼(它很容易讓 人聯想到諸如 Netflix 上的電視劇)?
DG:這裡面許多東西都和語義相關。我們是要找一種方式來描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們把網站上作品稱為藝術家影像、藝術家聲音、 藝術家網路,因為我們看到的是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它們不僅僅是一般的影片、聲音或網路藝術——這些術語有時候挺起來相當老舊和笨拙。
「網路」仍然是一個無定形的單元,它包含不同形式的藝術品,可以是一個網站、一個影片或 GIF 動圖,但有了它我們就有一個單元來容納不同的技術。目前這個單元包含的作品看上去跟影片單元裡的作品差不多,只是它們是由相對更新的藝術家所創作的。
「季」的設置是一種定義周期的方式。最初上線的時候,我們想傳遞出第一季就是第一個委託周期這樣的信息。和在 Netflix 上一樣,你也可以有第二季,那就是一個新的周期。關於 Netflix 的語言,我想到的是,在播到第十季時,你還能開心地回到第一季和第二季。你不會因為它們在時間上更早就覺得它們不夠好,甚至有時你還必須先看它們才行。
Daata Editions 網站「藝術」頁面截屏,在這裡藝術品被分類為「影像」、「聲音」和「網路」。
S:你如何為每季挑選藝術家?合作是怎樣進行的?
DG: 這要回到我先前提到的所謂生態系統。這些藝術家都自帶光環。他們中的一些剛畢業,如 Helen Benigson、Matt Copson、Lina Lapelyto 和 Charles Richardson。然後還有其他一些跟我們合作多年的、著名的藝術家。David Blandy 做過許多關於遊戲和聲音文化的作品。Ed Fornieles 和 Jon Rafman 都是我們這個項目的顧問。像 Leo Gabin,他們做的是影片和電影作品,但為 Daata 他們第一次創作了聲音作品。因此,委托這些藝術家們創作他們之前未涉足的作品形式是令人激動的。我們在網上展示這些作品,但它們也可以在線下被購買和展示。換言之,它們不僅僅依賴在線平台。
在委托藝術家創作時,我們不規定他們應該做什麼,只是要求作品時長在三分鐘或以下。我們的想法是,作品應該是新鮮、快速和自然的。我們限制我們能做的,但我們絕不對作品評頭論足。我們不會把作品打回去也不會說我們不喜歡他們的作品。這有風險,但我們就想這麼做——完全相信藝術家所呈現的。
我們的生意模式是一家自給自足的公司。目標是用上一季的錢來付下一季的款。 但無論銷售情況如何,藝術家都能拿到全部款項。
Takeshi Murata, OM Passenger, 高清影片,mp4 格式,0:40 分
(Daata 網站作品鏈接 https://daata-editions.com/art/video/takeshi-murata-om-passenger)
S:網站設計的選擇怎麼做的?
DG:我們對網站設計師也是類似的做法。我們合作的公司 Studio Scasascia 為 我最喜愛的一家唱片行做過網站。我自己很樂意在線上購買音樂,所以我也希望用這個模式來出售藝術家的作品。我給設計師提的要求就是希望把藝術家作為網站的核心。我們希望網站審美上令人愉悅,但它同時應該是一個簡明的平台,它只負責展示和銷售 18 位藝術家受委托創作的作品。我們委托每位藝術 家創作 6 件作品,再加上Jon Rafman的一件——網站提供了該作品的免費下載。同時,訪客不用注冊或付費就能觀看所有作品。
Jon Rafman, Oh the Humanity, 高清影片,mp4 格式,3:00 分鐘,不限版次。
Jon Rafman《Oh the Humanity》收藏證書
S:既然網上就可以看全部作品,那觀看和擁有作品的區別在哪裡?你覺得是什麼驅使藏家去購買非實體的東西?
DG:每件作品有 15 版在售。在你購買一件作品的時候,你可以下載該作品的高分辨率文件,從而擁有該作品的一個版次。每賣出一版後作品的價格會上漲 100 美元(網路和聲音)或 200 美元(影像)。如果是影像作品的話,最後一版的價格就是 5600 美元,而在我看來這個價格很可能才最接近於作品的實際價值。我們希望採用這種體系讓收藏變得透明、可及,那麼更多人能夠買得起這些作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買 100 美元的作品,但對一件優質的藝術作品來說,這個價格是相當便宜的。所以我們面向的是相信藝術的人,而不是試圖說服認為作品不值那個價格的人,因為他們哪怕是對畢加索和馬蒂斯也會說同樣的話。但是,我們還是想讓那些人能夠看到作品。人們在 Youtube 上能找到成千上萬免費的和聲音,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是一個以藝術家為基礎的平台,我們展示的是藝術品。驅動藏家去購買的,是他們對擁有藝術品的渴望——類似於他們去畫廊或拍賣行購買其他媒介的藝術品。我想對於藏家來說這兩種途徑都行得通。
S:到目前為止,Daata Editions 和你們的藝術家們進展如何?
DG:我們已經和一些大藏家和著名收藏機構確認了銷售計劃。在十月份我們將公布第一季的第三批作品,到時候我們會一並公布這些銷售記錄。事實上,這樣的成績對我們來說近乎神奇,因為買我們作品的是此類媒介藝術品的最大藏家。這對藝術家來說也很棒,因為現在他們的作品已經進到了那些大的收藏機構。他們中的一些人會以這個為起始點而真正開始自己的事業,如果通過畫廊,要讓人發現或購買他們的作品可能要多花數年時間。實際上,許多我們網站上的藝術家還沒有代理畫廊。對那些有畫廊的藝術家,許多他們的畫廊也非常希望我們展示他們的藝術家,因為要為任何藝術家開辟一個市場都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把正在做的事情看作是一個支持之舉。我們推動藝術家,但我們並不真的代理他們。
Lina Lapelyte, Hunky Bluff ACT2 – Never was a shade,CD 音質音頻,wav 格式, 2:57 分。
(Daata 網站作品鏈接 https://daata-editions.com/art/sound/lina- lapelyte-hunky-bluff-act2-never-was-a-shade)
S:Daata Editions 及其顧客之間的銷售協議是怎樣的?你們有類似於客服的東西嗎?如果文件損壞或丟失的話,怎麼辦?
DG:如果你電腦上的文件損壞或丟失的話,你可以從網站再次下載。我們不會小題大做,因為藏家擁有那個文件,並且他們的名字就在收藏證書上。如果他們想把作品給另一個人或轉讓所有權的話,他們可以去網站上改證書然後以新的所有者的名義下載證書。另外,藏家總是可以登錄用他們的賬戶登錄網站,並在線觀看他們購買的作品。如果市面上出現一個新的操作系統,我們也會調整以保證作品文件能在新系統上正常播放。
我們想讓這整個過程簡單、友好,而不是讓買家簽訂一個充滿條條框框的協議。你購買一件藝術作品,那你就能在任何平台上瀏覽它,你可以在家和在辦公室裡合情播放。當然,如果你需要公開展示它的話,作品的知識版權仍屬於藝術家,我們需要回去和藝術家談。但我們的運作基於對買家的信任。我們活動其中的那個藝術世界是充滿善意和信譽的,而這個世界也應該相信自己。我們不想讓購買數位藝術這件事情在發生之前就成為一個問題。
S:你們設定過具體目標嗎?
DG:我們合作的藝術家都以數字的、在線的方式作為他們的自然語言。我們建立這個平台的目標是,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會樂於在他們的設備上購買、播放和展示數位藝術。如果畫廊不好賣數位藝術作品或任何基於時間創作的媒介,那麼藝術家就要被迫去做更容易被商品化的繪畫、雕塑和裝置了。我對數位媒材和諸如繪畫與雕塑此類的傳統媒介一視同仁。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看 待它們。大多數藝術家都以某種方式觸及數位媒材,我們預期數位藝術會有一個真實的市場,而受眾們也會有信心參與其中。
S:那麼你有信心為藝術家和收藏家創造一個這樣的「虛擬」市場嗎?
DG:有。而且我確實認為它是一種自然走向而不是一個勉強為之的市場,因為我堅信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如今真正的藝術家正在用數字的手段創造著真正好的藝術。技術作為他們的工具得到了出色的利用。這不再是以浪漫主義的眼光看待數位媒材了。
但我想再一次強調,我們不想成為唯一一個展示用數位媒材創作的藝術家的平台。目前我們一季也只能做 18 個藝術家,顯然作為一個小團隊我們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我的願景是,畫廊可以看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而類似的公司也能仿效我們,畢竟我認為畫廊對於藝術家來說是最終極和最適宜的策展方。但許多畫廊不會想到去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它們沒法好好投入這一塊或者依然缺乏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我們必須逐步發展出細分市場。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要用同樣的方式來出售。我們需要不同的銷售或租賃模式,但使它們聯結、共存和齊頭並進的是對話和交流。希望我們在這方面能成為一個有力的聲音,使人們信任和夠買我們委托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並創造出各種商業關係。我相信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已經不斷增強了這個市場的影響力。
[1] ANNY SHAW, “Collectors join forces to co-commission digital art”, THE ART NEWSPAPER, 18 Jun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