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工業

瑪吉.李在356 Mission

1 views

瑪吉·李(Maggie Lee)在洛杉磯的首展《琪琪的地下室》(Gigi’s Underground) 在356 Mission 畫廊的底層舉行,藝術家為展覽標題裡的虛擬人物「琪琪」布置了一個空間,這位才十來歲的少女信奉好戰的宗教派別主義以及2000年代號稱地下的音樂流派,並通過這些來自我實現 。透過她習慣的社交網路,她著迷於自我構建的個人形象; 她是待在孤獨的粉紅色空間裡的,遠離中心的反叛者。

這簡陋的個地下室空間被一灰粉色調籠罩著,稀疏地懸掛著厚紙板做成的心型,星星,花朵,油布地板等,面對著天花板上的管線。這些懸掛的作品是她製作的雜誌選頁,大多有關她的朋友們。 展間中央一個貨架上方一組老舊的電視機、裝飾性的耳機以及2000年初的流行樂連繫,還有具簡樸框飾的折紙作品,瑪吉·自己說他們代表著作品的概念,就好比琪琪也只是代表有關某人的概念罷了  

像這種圖表式的作品佔領著身體,並製造著各種敘事,它繼承的是現場性(liveness) 及基時性(durational)藝術帶來的暫時性特徵。行為藝術需要的是現場的觀眾,行為藝術的實踐者相信此種藝術必須在時間與空間中發生,並且在行為者與觀察者之間建立關係。在這定義之外,行為還包含了行為者不在場的,或者甚至在過去的當下存在的那些觀眾也不在場的作品。當觀眾活生生地觀察一個表演者的殘骸的時候,行為藝術才真正誕生。

面對這詭詐的行為藝術的定義,我們可以問: 如果雕塑作品充分地討論了「現場性」(liveness) ,如果藝術家拿出一件作品模型,它討論的是獲取空間的作品有何雕塑性存在——以致使產生一無拘束的本質的行為藝術,那麼它是更有才華的一種藝術嗎? 在這種情形之下,上段討論的定義應該要被修正: 一個在場的觀眾觀察著行為者「真正」的殘骸,爾後行為藝術才誕生。

這就是《琪琪的地下室》當中發生的情況,它同時具有行為,劇場,和雕塑等獨特性。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行為藝術與劇場之間的界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他們的娛樂性還有概念性都是被辯論無數次的議題。 但如果我們能抽絲剝繭提出一個劇場藝術的方向,那便是對身體以及它的基時性的探索,對於雕塑其實也一樣。我將不會探討這些分野的正確性,這本身是模糊不清並且殘酷的 ,我感興趣的部分是在瑪吉·探討重現(re-enactment)的部分——這明顯具有劇場特徵——我將討論這為何重要。

如果傳統的分析藝術作品的方法是將物件組成一表達情感的理念,《琪琪的地下室》則要求我們在展間中尋找女主人翁的性格, 這個展覽否定自主的藝術物件來更好地完成全景——即一種特殊的身份。 如果一個住在鄉村的青少年的藝術實踐是一個有意思的主題,唯一有趣的點就是這個虛構的人物對於觀眾的期待毫不在乎,並且重製了一種無從的模糊性,或者對很多觀眾來說,還有他們能夠投射的身份元素。其實當中有劇本,只是你看不見它。

我對這個「她」自己很感興趣,這種對於透過形成身份來反經典物件的藝術製作,是一種不會令人不快的緘默; 透過呈現概念 (相對於呈現概念的表現物),瑪吉·解構了作品的材料性,用她自己的舞台布景,也就是那些劇場畫面(tableau)取而代之,這使她有機會重現,取代,或者切分她的敘事——將之轉變為一文化敘事, 而且全神貫注。在這個有關重現的作品當中,她引入了社會背景,成功地打造一有吸引力的人格。若是有邊界的,全部涵蓋的作品屬於白盒子,那麼輕盈的,慾望的,反歷史的則屬於琪琪,這個作品並非線性的。

但要是談到到多數的現成品以及劇場布景,我覺得這方面的重現表現較弱,相似性更不是重點——這個作品的真實目的是要打擾時間,它詰問: 這代表誰的空間,為什麼這重要?它們永遠重要嗎? 強迫性的去辨認次文化而非作品這件事,給習慣性為物件建立聯繫的藝術經濟系統,給出什麼樣的新方向?

透過愉悅感來介入離散的視角, 《琪琪的地下室》透過行為表演的享樂主義討論一種與後殖民以及個人/全球化聯繫的身份政治– 歷史上來講是酷兒的概念。將之作為他者看待,使我們聯想到過度放牧的,帶有劇場性的藝術經濟。一個追求黏答答情感空間,而非崇高美的展覽,它的目的什麼?它評論。將物件組合在一起並非表示日常的關係,而是敘事性的結果。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時代,再現提供的工具是: 將崇高美與現實的結果聯繫,那麼你將會更靠近麵包一點,而非藝術。

瑪吉·的作品表現了對低傳真音樂的懷舊情感以及它的模糊性,到底像這樣的作品暗示我們什麼呢? 在不同時間界線之間,現場性還有表現性的體驗感受游移,並(重新)播放豐饒的不合時宜性,這當中就出現了迷人的地方——它不在經驗主義的聲明稿,而在生動的劇場畫面(tableaux)和失敗當中。在自動化操作的時代,我們詰問什麼樣的藝術方式能夠重啟歷史,來製造一種更好的「記憶工業」。與有引用癖好的策展主張相比,呈現與政治理論交融的敘事性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如果成功的話,這種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 重現(reenactment) 能比原初狀態更加真實嗎?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