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四個人都是我,代表台灣女人的肖像,每個人都有一點病態,這是大時代女性的壓力造成的。」黃尹姿說。她自導自演的《失語》(2014)是一四頻道錄像作品,每屏飾有橢圓的金邊,好似一些舊時代的肖像攝影。但影像中的角色並非靜止無聲,他們彼此互動,甚至還越出框框之外。影像由一19世紀末的漢化原住民女子開場,她以客家話訴說著原住民勢力在漢人壓制下的削弱以及同化; 第二位著粉紅色和服的女子則在日本殖民教育下長大,她的丈夫在中日戰爭當中被送到沙場; 第三位著旗袍的上海女子是跟隨蔣介石政府來台的軍人家屬; 第四位的原型其實是尹姿母親的少女時代,她用普通話聊著電影,出國深造,還有愛情等等的話題。她們四位從事著重複並且單調的事情,比如縫紉,吃飯,插花,切魚,她們與觀眾分享的瑣碎之事,包括食物,情感關係,夢境,購物等等,反映了台灣過去一世紀以來的社會文化變遷,一方面社會總是隨著時間改變,另一方面這些原本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女子,她們之間的語言障礙竟然大過於世代差異: 她們能夠溝通,大概是由於對於女性來說,時間是凍結的,非線性的,非流動的,總是要靠著重複性勞動來消耗的,否則等待她們良人歸來的時間應當做什麼呢?雖然在影片中,男性視覺上不在場,這些女子對她們男性伴侶的記憶卻穿透了整個敘事。
Chloe Yintzu Huang. Aphasia. 2014. Film still. © 2015 the artist.
Chloe Yintzu Huang. Aphasia. 2014. Film still. © 2015 the artist.
Chloe Yintzu Huang. Aphasia. 2014. Film still. © 2015 the artist.
觀看有關女性圖像的視覺經驗通常離不開窺視者(Voyeur)的角度,但與這相反,四個女性角色在這件作品中親密地與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觀者不但是聆聽者,也參與了她們語言分裂的狀態。一直到影片快要結尾的時候,眾人才恍然大悟,她們之間原來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當四個人結束獨白,她們開始熱絡的談論起一張購物清單 (雖然這不合理,因為他們應當活在不同時代),突然和服女孩問: 「你們在說什麼,我一個字都聽不懂。」溝通的困難並不僅僅是她們語言的多樣造成的,她們的各色口音中還帶有一微妙的訊息: 台灣作為不同族群暫避之處,它的語言和文化從來不是單一的,和服女孩說的日語帶有漢人腔調,同時旗袍女子卻在台灣北部鄉下說著道地的上海話。這個島上的語言不僅僅多樣,它們還經歷了劇烈的突變及混種,語言總是隨著統治者不斷改變,總趕不及熟練任何一種,多重的口音深嵌在島上語言之中,這些微妙之處是沒有這些語言背景的人無法領會的。尹姿了解這一點,她因此在視覺語言上做了一些遊戲使之更為豐富,包括自己的表演還有安排四人超出框外的互動(她們傳遞了一張購物清單)。螢幕提供了女性一個自由呢喃的園地,儘管在以前她們被迫失語。
《失語》2014年在紐約SVA畫廊,以及2015年在波特蘭的Reed College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