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失敗的陰謀

Goldin + Senneby 的《無頭》小說

1 views

《無頭》看似一本在機場報亭裡能買到的暢銷小說,磚頭大小的書本帶著燙金標題和神秘封面圖,但在這樣不甚起眼外表下,其實包藏了一個觀念藝術屢試不爽的標準程序:將你的藝術外包生產,然後讓外包再度外包,最後,作品不再受藝術家控制。《無頭》累積了十年的表演、會議、密室會談,關於藝術與金融間交錯複雜的關係,最終,試圖告訴我們 “其實藝術家才是最理想的離岸公司” (255) 因為,至少理論上,藝術家無中生有,將無價變為有價,並且只向自己負責(報稅)。

Illustrations by Johan Hjerpe for Headless. Courtesy of Triple Canopy

究竟藝術雙人組、一位經濟學家、一位離岸金融專家、一位捉刀寫手、與一位警察先生,當然還有其他角色,他們的共通點是什麼?他們既同時是小說中的角色、也是小說的共同作者。他們就像一家小爛店裡的抵押品,象徵了金錢的誘惑與計謀。這是Goldin + Senneby的一項計劃。在這本書裡,一切都始於一個在西班牙遊手好閒的英國佬John Barlow,有一天忽然接到來自瑞典的藝術雙人組的神秘委託。他們有份差事交付他,工作內容是個謎,謎團也是這個小說的內容。《無頭》的主角與律師、臥底偵探、以及藝術收藏家接連密會,有些人物是真的,有些則是虛構的。故事的謎底不只是紙上談兵,確實有一家真實存在的離岸金融公司,登記名稱為“無頭”,為了確認這家公司,你會需要去巴哈馬查明底細,就像Barlow,在小說與現實中都去做了調查。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又與Acephale(希臘語的 “無首”),一個秘密地下社會有什麼關係呢?

Illustrations by Johan Hjerpe for Headless. Courtesy of Triple Canopy

 

Illustrations by Johan Hjerpe for Headless. Courtesy of Triple Canopy

 

隨著案情進展,我們的旁白、或許也是作者,進入一宗斬首事件、藝術圈的茶壺風暴、虛擬角色遇上真實的人物,不過,這些錯綜複雜的情節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真實與虛構間的分界剝落崩解。最終,事情的真相永遠不會明白。 “無頭”這間公司確實存在,而且隸屬於名稱為Sovereign的母公司,這間企業,在現實世界中還贊助了一個同名的當代藝術獎,而在現實中順手推舟的,藝術家Goldin + Senneby也順便提交了一件插圖版畫參賽(雖然他們最後沒有獲選)。

Illustrations by Johan Hjerpe for Headless. Courtesy of Triple Canopy 

近來常見一些學術理論、現實經驗和虛擬情節混為一體的小說,如劉禾的《六個字母的解法》和瑞薩・內加勒斯坦尼的《風暴百科》(Reza Negarestani’s Cyclonopedia )(關於一位考古學家對於石油產業隱晦權力的調查)。這些小說透過一種間接的形式,使我們注意到這些表面看似風平浪靜的權力漩渦。

千頭萬緒同時糾結在一起,也意謂著藝術家已控制不了這件作品,不過,就像一位觀眾在開幕酒會上所說:這是一場穩贏的遊戲。一篇負面的評論也無傷大雅,終究,只是表演的其中一部份罷了。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