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外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鏡內場往往不能完全容納文化記憶,個人歷史,使得鏡外場不得不干預。這個系列討論影像藝術中鏡外場的活動,包括畫外音,幕後故事,心理狀態。在屏幕主導的影像藝術當中,那些視覺之外的暗示往往最深刻地影響觀眾的感知。當鏡外場的活動進入畫面中,所謂的真實才成為焦點。
潘逸舟, 7/19: 《海外》
放映時間:43 分鐘
首次在紐約放映日本華裔藝術家潘逸舟的所有錄像作品,他通過短片錄像探討民族、生態以及軀體。
車在民(차재민)8/2: 《嗓音與痕跡》
放映時間:41分鐘
Hysterics 的靈感來自海涅的一首詩,似乎在探索一種歇斯底里劇場。最後, Fog and Smoke 中一漁夫的行動及一踢踏舞者的舞步交織成的敘述線哀悼著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風景。四個影像作品反應境外場得生動力量。
史提夫·考斯曼(Steve Cossman)11/6: 《涵養之禮儀》
放映時間: 48 分鐘
“宏觀的及微觀的世界總是在一些單元架構當中流動,這個壓制不住的時間流是人類經驗及感知的連結。我的作品透過重組不同的元素探討流動影像的性質,將大眾影像重置為一有圖案的視覺圖像。”
克洛迪雅·比特蘭(Claudia Bitran)9/21: 《片花、截頻、字幕》
放映時間:51分鐘
比特蘭的藝術創作基於對於粉絲身份的認同,因而這一系列作品中既是充滿真實的感情,又是隱含著尖銳的諷刺。
• • •
車在民(Jeamin Cha), 1986 年生於南韓,是藝術家及製片人,在首爾生活與工作。她的學經歷包括倫敦Chelsea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s 及首爾的Kore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她的作品曾在以下機構展出: DOOSAN gallery(Seoul),Audiovisual Pavilion (Seoul), Surface Gallery (Nottingham), DMZ Film Festival (Korea),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Berlin and Paris)。
史提夫·考斯曼(Steve Cossman) 是非營利電影藝術組織Mono No Aware (2007迄今)的創辦人,此組織每年策劃的當代藝術展覽包括現場投影,以光影變化為主的行為藝術,雕塑,還有裝置。 2010年他為此組織創立了一系列的analog filmmaking 電影製作工作坊,並也發展出放映系列Connectivity Through Cinema 以及the New York Library of Cinema (NYLoC). 史提夫的第一個重要影像作品《扭打的肌肉》(TUSSLEMUSCLE, 2007-2009) 獲得了柯達的傑出影片獎(Continued Excellence in Filmmaking award),他並且參加過無數電影節與國際藝術展。 2013年他參加了MoMA PS1 Expo 1 以及多倫多獨立電影人網絡等的駐留項目。在2014年, 布魯克林雜誌將他列為影響布魯克林文化的前一百位人物。他在以下機構擔任過訪問藝術家: 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 紐約藝術學院,耶魯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史提夫最近與Jahiliyya Fields 合作的影像作品《白甘藍》(WHITECABBAGE , 2011-2014), 在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首映。他現於紐約布魯克林居住與工作,現職為導演,策展人,視覺藝術家,教育家,社會運動參與者。 www.mononoawarefilm.com
潘逸舟(Ishu Han)生於上海,成長於日本,而目前於東京居住和工作。他通過藝術試圖解析自己的移民過程和在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文化認同。日本常常視為一單民族的國家,而潘的經驗以及工作要讓我們了解他的更複雜的一面。潘的錄像作品將焦點放在歸屬感和公民義務上,通過再現和反省試圖使龐大的社會中的個人聲音更響亮。藝術家曾多次參加個展,其中包括2014年東京Frontline畫廊的《生命掃描》,2013年維多利亞藝術學院的《學習之國》,2012年的京都藝術中心北廳的《海的形式》。潘最近結束了一次由亞洲文化協會組辦的駐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