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創造活力通常不只在畫廊,藝博會,還有美術館出現,而是在私人場域,而且更常發生在「藝術作品」形成之前。甚至是在討價還價房租,開始或結束兼職,申請經費,調節預算,這些生活片段當中。
杜象曾為了降低工作賺錢的必要性,將他的食欲減到最低,以抽煙取代進食,今日的藝術家是怎麼生存的? 發明讓藝術創造變得「可能」的生活方式是今日藝術家最需認真面對的議題,因此藝術家如何獲得靈感是這個調查的主旨。
這個數位影像的對話系列是紐約的SCREEN以及北京的I: project space 合作的項目。我們對在北京,紐約,還有柏林生活的年輕藝術家進行了一個他們生存狀態的調查,他們用影像,鏈接等呈現他們的回應,這些調查結果會在SCREEN網站以及 I: project space的微信號播送 。這個訪談系列的高潮會是一個三個城市串聯的有關生存問題的放映活動。
關於組織者:
I: project space是一北京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也主持藝術家駐留項目。
SCREEN是成立於紐約的策展團隊,激發對媒體藝術的批判性觀點以及新的展覽方式。
訂閱我們的Facebook, Instagram,或者 Twitter 。
你現在在哪裡生活?
你的錢都花在哪裡?
當你告訴別人你是藝術家的時候,他們怎麼反應?
你從哪裡得到靈感?
你怎麼看藝術界?
給藝術新鮮人一些建議?
吳鼎是工作和居住在上海的視覺藝術家,他的作品探討靜止的以及流動的影像,並且以文字,圖像,還有錄像作為他的主要媒介。他最近的作品聚焦在那些可感但難以形容的,時間與空間當中的規律,透過具象徵性的物件,他創造的是一種物件實體和它的語言指涉之間的疏離感。他希望觀者能夠透過他的作品感知到世界的本質,他對於規律美學還有物件與物質的關係等概念來自於畢達哥拉斯學派還有康德的哲學思想。
吳鼎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雕塑系,他的作品在中央美院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地都曾展出。
http://www.wuding.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