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帕雷諾 (Philippe Parreno)六月十一號至八月二號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的展覽《催眠術》(H{N)YPN(Y}OSIS)無疑是今夏最值得觀看的展覽。正如同名稱中括弧內的字母所暗示的,展覽是關於紐約與記憶中的紐約。印象中這座城市閃爍的霓虹燈與川流不息的交通聲響經過藝術家的編排,轉化成一種帶有詩意又優雅的解讀。帕雷諾本人曾說:「沒有展覽就沒有所謂的藝術品。」的確,《催眠術》帶給觀眾目眩神迷的沈浸式體驗,召喚著他們在炎炎夏日中駐足於此,感受時間的流動與公園大道軍械庫中詭譎的氣氛。
《催眠術》利用五部影片、二十六個裝置與一個選轉舞台重現紐約的風貌。進入公園大道軍械庫挑高無樑柱的空間後,迎面而來由天花板垂降而至造型各異的藝術家招牌式燈光天幕式裝置《丹尼街》(Danny the Street, 2015),伴隨著現場轉播室外的交通聲響,燈光不停轉換閃爍頻率與亮度。這其實與人們每日所見的紐約相差甚遠,但是不知怎的,紐約的輪廓卻被這些裝置召喚至腦海中。在燈光天幕裝置之間,一個巨型LED螢幕播放帕雷諾 2000 年的作品《世界以外的每個角落》(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 2000)。動畫模擬角色安禮(Annlee)隨著劇情的推演變成了真實的幼童,天真地問著:「你好嗎?」這並非唯一一件精心策劃的事件。坐在位於空間正中的選轉舞台上,觀眾得以聆聽現場鋼琴演奏巧妙地穿插在閃爍的燈光與設計過的影片中。
紐約無疑是貫穿影片的主題。《六月八號, 1968 》( June 8, 1968, 2009) 講述了一趟由紐約開往華盛頓特區的火車旅程;《看不見的男孩 》(Invisibleboy, 2010)則是一個住在紐約中國城小男孩的奇想世界;《瑪麗蓮 》(Marilyn, 2012)則是發生在這位超級巨星曾經住過的紐約飯店房間裡。藝術家對紐約熙來攘往的人群印象深刻,因此在最新的作品《人群 》(The Crowd, 2015)中,人群或走或坐,或是聊天,這些動作都發生在觀眾身處的公園大道軍械庫空間裡。但觀眾有時是俯瞰人群,有時置身人群,更有可能面對人群的凝視,這些人群的注視卻帶著點過度親近的恐懼。而背景中忽明忽滅的燈光像極了同一空間中天幕式裝置燈光閃爍的頻率,但在影片中卻毫無這些裝置的蹤影。這種曖昧不清創造出一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但又不能說是一樣的體驗。而無論是影片中的人群或是現場的觀眾,都在等待,等待著未知,等待著時間的流逝。
SCREEN 介面與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小漢斯(Hans-Ulrich Obrist)進行了一個小小的對談。
徐詩雨(SYH):《催眠術》都是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的作品,您認為作為一個策展人在展覽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小漢斯(HUO):我很早就認識菲利普帕雷諾了,十六年前我幫他在巴黎做了第一個個展,從那之後我們就很熟。他的作品一直與空間和時間有關,特別是《催眠術》。我覺得我的角色就是每天與他討論,策展人的使命就是把藝術家的想法化為現實。
SYH:這次的展覽與帕雷諾過去的展覽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HUO:很多地方都不一樣。在過往的展覽中,他的作品強調觀者如何感受空間的轉換,像是在巴黎龐畢度或是東京宮的展覽。但這次在公園大道軍械庫,帕雷諾第一次使用一個這麼大的完整空間,觀眾可以在空間中自由地移動。而這麼巨大的空間也讓展覽中的很多元素像是大螢幕、天幕式燈光裝置、鋼琴演奏等得以和諧地共存。而全新創作的作品《人群》中,你可以看到影片中的人物看著你,你看著影片中的人物,有點令人困惑的感覺。杜象曾經說過:「我可以看見你看見的,但我聽不到你聽到的。」基本上這就是這個影片的靈感來源。另外一個不同點是,在這個展覽中,更多現場即興的元素被加了進來。像是現場鋼琴演奏,將 2D動畫人物化作真人的兒童舞者等。整個團隊,包括帕雷諾包括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包括另外一個策展人艾立克斯(Alex Poots)都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合作。
《催眠術》於六月十一號至八月二號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展出,票價十五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