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誠實的不知道

陳佩之(Paul Chan)談古根漢美術館新展、色情 vs.情色、以及許多他也不知道的事

2 views

 

陳佩之(Paul Chan)是媒體藝術家、政治活躍份子、出版人…許多不同的身份標籤在這位華裔美籍的藝術家身上,儘管分類對於理解他的創作而言,似乎一點也不重要。陳佩之目前顯然是藝術圈的金童,甫獲2014年Hugo Boss 藝術獎(Hugo Boss Prize),策展人稱他的創作「範疇寬廣」、「跨領域」,然而,他又似乎刻意不遵循傳統的藝術家定義。或許正是如此,他推進了當代藝術的界限。

 

Paul Chan Die All Jennies 1, 2013, © Paul Chan. Photo: Tom Bisig, Basel

新作《Nonprojections》的第一眼看起來困惑而癱軟無力。投影機散落地面,連接著電線與鞋子– 水泥灌漿的鞋子。咖啡色的紙板似乎暗示了一塊尿布,墊在其中一台投影機下方,淤積了一灘不明的水漬。沒有任何螢幕或是牆面,投影機不斷發出徒勞的綠色閃光。也許,《Nonprojections》正在訕笑嚴肅對待它的人們。

2002年,當陳佩之還是巴德學院的學生時,他創作的動畫《Happiness (Finally) After 3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描繪了烏托邦與末日啟示的景象,引起藝術圈的注意,隨後獲得紐約Greene Naftali Gallery的個展機會。他曾受邀於惠特尼雙年展(2006)、伊斯坦堡雙年展(2007)、Stedelijk 美術館(2007)、雪梨雙年展(2008)、威尼斯雙年展(2009)、卡塞爾文件展(2012)、ZKM(2014)等重要展覽展出。他的創作媒材多樣,從伊拉克的紀錄片、實驗字型、到颶風卡翠娜災區的公共表演,卻在2009年的時候無預警宣告了暫停創作,轉而開始出版事業Badlands Unlimited,發行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書籍,例如未曾出版過的杜尚訪談文集、海珊(Saddam Hussein)關於民主的演講,以及近期的女性作家情色小說。

這次古根漢的展覽是Hugo Boss藝術獎的一部份,同時也是陳佩之近五年後首次在紐約展出。開幕當天,陳佩之缺席了自己的記者會,待在美術館樓上的一間會議室裡,只接見少數約訪的媒體。工作人員柔聲叮囑「不能拍照」,引領我穿過重重的大門後,終於見到了陳佩之 。藝術家本人仍是一貫的冷靜、犀利、帶著自嘲,談了他的新作品、政治,以及一些情色的話題。 

Installation view: The  Boss Prize 2014: Paul Chan,   Nonprojections for New   Lover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Installation view: The Boss Prize 2014: Paul Chan, Nonprojections for New Lover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陳佳音(JC): 1971年,漢斯.哈克(Hans Haacke)為古根漢的展覽做了一件爭議性的作品《Shapolsky et al. Manhattan Real Estate Holdings, A Real Time Social System, as of May 1, 1971》這件作品揭露了當時紐約房地產大亨的可疑操作,以及房租高漲的城市變遷。然而,因為美術館的董事與這位房地產商人的私人關係,展覽在開幕前被迫取消。許多你的作品也充滿政治性,要如何理解你這次的新作品?你曾在訪問時說到,,是「罷工的作品」,它們在向誰罷工呢?

陳佩之(Paul Chan):我認為它們根本在罷工當它們自己。在《Nonprojections》,我用了許多投影的條件,但是沒有出現任何影像。然後在《Arguments》中,我讓線路導電,但是沒有為任何東西功用。所以許多方面而言,它們主要在抗議、罷工當他們自己吧。反之,漢斯.哈克的展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件作品明確的在向某件事物抗爭,在這裡是金錢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漢斯的作品對於它們自己是誰沒有疑問,作品就是這樣子。但是我想要表達,是對於自己根本是什麼感到不太確定的狀態。

JC: 為什麼執著於這種不確定自己是什麼的概念?

PC: 我想人們都會被一些有吸引力的東西迷惑吧,想要理解是什麼,也許就是這樣簡單。

JC: 你得了Hugo Boss藝術獎,並且在古根漢舉辦展覽,我的意思是,「體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否削弱了你作品的政治性與批判性?要如何才能平衡作為政治激進份子(Political Activist)與藝術家的角色?

PC: 首先呢,必須承認我進入體制有段時間了。這不是我第一次進入一個機構。然後,其是否減損了我的能力,或者說政治感性(political sensibility),這是個好問題。我誠實的不知道。我知道我過去的生活充滿了許多政治性的經歷,並且後來這幾年,其實我並沒有創作太多政治性的作品。所以,人們理解我作為一個激進份子,也許是一個過時的理解。 這樣說吧,他們想像的也許是七、八年前的我,現在的我也許沒有太多變化,但是政治核心卻變了,所以問題應該是否值得思考這樣的變化。當時純粹較年輕,也與一些人更密切交往。我做了一些很棒的作品、一些糟糕的作品,有些又壞又好的作品,然後大家的生活都繼續往前進了。這樣的政治感性是否還明顯,這是個好問題,我也說不出來,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非常關心曾一起工作的人並且保持著聯絡。有一位朋友因為抗議的關係正在肯塔基州的監獄服刑了三個半月,另位朋友才剛出獄,因為她為被指控恐怖份子的人做法律辯護。我十分珍惜這些關係,但是否需要轉化成創作,對我而言不再那麼重要了。

Installation view: The Boss Prize 2014: Paul Chan, Nonprojections for New Lovers, 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Paul Chan, Sock N Tease, 2013. Concrete, cords, shoes, and video projectors with digital color video, silen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reene Naftali, New York. © Paul Chan. 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Promotional image for New Lovers Pictured: Jasper Briggs and Alexandra Marzella Courtesy of Badlands Unlimited.

JC: 談到《New Lovers 》 情色小說系列,你認為色情(pronography)與情色(erotica)的區別是?

PC: 我認為,一個區別是性與快感是有關係的(relational),不是男女朋友,或是夫妻那樣的關係,而是思考性與感到愉悅的方式,不是單純的行為。性與快感是互相影響的,很多因素才產生愉悅的感覺。所以性從來不只是性,就這點而言,我覺得這與生活的道理是一樣的,單純的性與快感通常也不是那麼愉快。我想,區別色情與情色的判準,就是「色情」中,性只是性,而「情色」,不只是性與快感。

JC: 「色情」似乎是以看起來有多「真實」來判斷,例如,高潮聽起來假不假,身材或是情境的設定等,在情色裡,「真實」似乎便不那麼重要而更關乎幻想?

PC: 我認為人們在色情中尋找某種東西,他們認為極致的歡愉就在最真實的地方。我們可以從中確認某種真實,這也是為什麼色情很注重「描述什麼」、「展露什麼」,讓它看起來像真的,但是我們知道性與快感、以及性與快感的力量不是來自「有多真實」,而是喚起某種內在經驗、內在影像的一種感覺與心情。「情色」也許沒有同等的真實卻力量不減。色情與情色還有許多不同,歷史中,「色情」指的是妓女的故事,關於用性交換金錢的故事,而情色並不是關於那樣的交換,而是更著重關係。

 

Courtesy of Badlands Unlimited

 

From the series Lovers (New York: Badlands Unlimited) Photo: Badlands Unlimited (2015)

JC: 除了《New Lovers》,可否跟我們分享你最近讀了什麼書?

PC: 恩…其實一陣子沒讀過書了,最近有點忙碌。但是我看了Mark Johnston一篇有趣的文章,他是一位分析哲學家,最近出了關於宗教的一本書《戰勝死亡(Surviving Death)》,從分析哲學的角度闡釋如何思考生活而超脫個人的死亡,這是我讀過最讓人著迷、黑暗的書。 除此之外,我也讀了一些菜單,為了叫外送,讀了一些不錯的菜單。

JC: Such as…例如…

PC: 讀了一些很棒的中東菜單。還有一家加勒比海餐廳的食物也不錯,那裡的烤雞挺好的。

JC: 你在2010年創始的Badlands Unlimited,出版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書籍,例如海珊關於民主的演講、杜象沒有發表過的訪談,以及最近的情色小說系列《New Lovers》,你如何擴大讀者群呢?

PC: 我們一本一本的做,我認為沒有其他祕訣了。我們試著出版最有趣的書,然後確保它們的價格平易近人,盡可能的普及通路,包括紙本與電子書,除此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了。我們在美國有D.A.P負責紙本書籍的通路,Koenig Books 則負責歐洲的市場,電子書在蘋果與亞馬遜的平台上,我們隨時在思考擴大通路的策略。

快問快答:策展人蘇珊.湯普森(Susan Thompson)的展覽筆記

JC: 能不能談談《Tetra Gummi Phone》 (2014-2015),一件藝術家稱為「雕塑動畫」的新作品?

ST: 這是一件新的作品,我認為會發展成一個全新的創作系列。作品由尼龍纖維組成不同的形狀,啟動風扇後它會順勢捲動,彷彿有機體的生命。四個部分彼此互動,交互纏繞有如在空中跳舞,我覺得很令人著迷。另外,這件作品關於驅使的力量,借用了「pneuma」這個詞語,在古希臘文中代表「精神」、「空氣」的意思。這件作品也可以被理解為一件「雕塑的動畫」,實體物質被「投影」到真實的空間中,呼應了陳佩之早期創作碰觸的主題,例如他的數位屏幕投影,但是實驗了新材料與新的空間。

JC: 陳佩之的創作觸及了廣泛的主題與不同的媒材,我們如何認識這位藝術家?

ST: 陳佩之的創作媒材多樣、範圍寬廣,從早期的動畫影像到為人熟悉的數位投影《7 lights 》,以及在新紐奧良創作的表演計劃《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等。他也曾經嘗試實驗字型 ,進而發展出他的出版事業,每個面向都讓人耳目一新,並且, 我們很高興在這次的展覽將發表他的新作品《Nonprojections》 (2013-),,以及新系列的小說《New Lovers》。

JC: 合作的過程中是否有兩人需要互相妥協的時候?作為展覽的策展人,你如何在美術館的語境下詮釋陳佩之的作品?

ST: 沒有特別妥協的地方。與陳佩之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經驗,他提案展出的三組作品,關於不同視點延伸的影像創作十分切題 。我們習慣以特定的方式觀看影像,被制約以消極的方式去觀看: 進入一個空間然後有一個屏幕。但是觀者這次必須參與其中才能完成這件作品的意義 ;也許是透過閱讀:讀者透過文字在腦海中產生想像的畫面。《Nonprojections》不是一件你只看消看著屏幕的被動作品,你必須邊走邊思考、再回頭想你看見的物件,你必須進入到作品的裝置之中。

JC: 為什麼陳佩之是一位值得關注的藝術家?

ST: 他的創作非常多樣化。不僅僅是他的多樣化讓人關注,而是他的創作本身。這次展覽是一個適當認識他的創作的機會,體現了他持續探索與追求的興趣,也真實回應了當代生活的狀態。你可以說作品反映了影像充斥滲透的文化,恰是這種不斷自我質問、永不罷休的精神讓人折服於他的創作。

 

Paul Chan Plow Highness, 2013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reene Naftali, New York © Paul Chan. Photo: Tom Bisig, Basel

 

Paul Chan, Sock N Tease, 2013 Concrete, cord, shoes, and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reene Naftali, New York © Paul Chan. Photo: Tom Bisig, Basel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