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也像藝術家

訪問周艟

3 views

 

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出現了一批新興青年藏家,他們其中不乏專業藝術史的教育背景。生於八零、九零年代,青年藏家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崛起,成長過程中,他們擁有較父母一代更優渥的物質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文化與藝術。為什麼要關注中國青年藝術藏家?從他們的野心與企圖背後,可以窺見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藝術風向,畢竟,藝術市場終究是一個極少數人玩得起的遊戲。美術館雨後春筍般冒出,代表了新一代正在塑造的品味與“話語權”,一個在中國被反覆提起的關鍵字。周艟住在上海,而上海也是一個繼北京之後的新興藝術重鎮,周艟蓄著成熟的落腮鬍,畢業於加州大學UCLA的藝術史專業,從線上買家到現身各大拍賣與慈善活動,並且在自己的餐廳事業中創立了一個跨界的藝術項目「Art Project CZ」。Art Project CZ 每次與不同的畫廊合作,一年舉辦四到五次跨界展覽。周艟希望打破傳統畫廊與生活空間的分野,讓當代藝術融合設計、美食,透過不同的形式,推廣年輕藝術家的創作。SCREEN很榮幸能訪問他。

 

                                                                          

 

陳佳音(JC): 先簡介一下你自己?

周艟(CZ):2007年的時候,我去了美國念大學、藝術史專業,2012年的時候從UCLA畢業。收藏一直與我很有淵源,我的母親2001年就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所以家庭的氛圍對我產生許多影響,我的母親眼光非常好,那時她以很低的價格收藏了重要的藝術家:曾樊志、周春芽、毛焰等重量級的作品,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從小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成長,到了今天,收藏成為我的事業重心,佔據了每天至少二分之一的時間。

 

JC:第一次收藏的經驗?

CZ: 對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當時在日本買的草間彌生,在畫廊買的,

 

                                              

JC: 收藏中媒體藝術的比重?

CZ:按照總比例的話,目前新媒體藝術還是比較少的,但這一定是我今年開始非常關注的一個重點,會有更多媒材的收藏。我現在已經擁有更多的攝影、綜合媒材、影像藝術的作品。第一個原因,是我現在對這些藝術家的興趣更加強烈,早年我並沒有如此關注這一塊,現在我開始收藏,有些付之于行動了、有些則正在研究中。我覺得這兩年的趨勢就是大家對媒體藝術越來越關注,不止歐美,中國大陸一些有前瞻性的藏家已經開始行動了,另外一方面,有些東西看多了,你的審美、想法會漸漸改變,變得更加多元化。 大陸、台灣,有些人快有些人慢,也有些年齡較大的藏家,對於這一塊仍然不能理解。

 

JC: 那你認為目前影像與裝置的收藏不普遍的原因是?

CZ: 我覺得,兩個原因:第一是對於這一塊價值的質疑。對於這類作品,是否真正有價值,或是藝術價值如何轉變成商業價值,這樣的問題,很多人仍然相當有疑惑,至今沒有想通。這並不是我的懷疑,只是許多老藏家覺得不可理喻,很多人收藏到攝影都已經算是比較前衛了,到了錄像與裝置,很多人就無法承認它的價值性了。第二個是作品的收藏與展示問題,也很有挑戰性。比如說影像的展示,對於有機構、美術館的藏家而言,當然不是問題,但如果是一般的私人藏家,像我如果收藏了一件作品,還是希望可以在家裡展示出來,因此很難因為作品而專門做一個放映室,這並不是一個現實的方式,因此現有的空間無法展示的情況下,在你收藏了影像後,如何展示,是一個三方相當棘手的問題。裝置的部分,一個詞我稱作「雕塑型裝置」,就是許多裝置的作品也可以視為雕塑,這樣的作品,還是可以被一般藏家接受,但是許多裝置,第一需要很大的體積、第二需要的材料、和收藏的條件因素是非常複雜的,甚至綜合性的裝置,你真的不知道藝術家用了多少不同的材料,因此對於大部份的藏家而言,還是有很多的挑戰。儘管從收藏的角度有大型機構收藏這樣的作品是最好的,但是以長遠考慮,難道只能靠大型專業機構收藏支撐?如果沒有強大私人藏家團體支持,這一類的藝術市場價值是不能完全體現的。目前影像和裝置的挑戰最大的就這裡。

 

                                                                 

 

JC: 有一個比喻:例如收藏錄像,雖然無法隨時展示,但是與人們收藏水墨的卷軸一樣的道理,同樣不可能隨時隨地展示,只有跟朋友賞玩的時候才會特別展開,可否用這樣的概念去收藏錄像、裝置?

CZ: 我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所謂藏家、藏家,是要把作品藏起來的,收藏住,作為一個文化的保護者的。但是,另一方面,藏家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媒體,藏家也可以活得像一個藝術家一樣,每一件收藏的作品就是藏家一種思路的體現。

 

JC: 作為科技世代下長大的青年收藏家,科技對你有什麼影響?

CZ: 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我想說的是,最早期我收藏的所有作品,都是在網上找到的,尤其是我在美國的時候,我是一個artnet的frequent user, 尤其大學那段時間,但是回國後,反而用得少了,可能也是因為開始收藏的關係,所以漸漸關注我的人變比較多了,天天要見很多畫廊的朋友,見得比較多,反而倒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artnet了,以前不少作品都是在artnet上找到的。我認為這肯定是一個趨勢,尤其我們這一代人,都是隨著互聯網一起長大的,藝術甚至是被影響最弱的一塊,其他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

 

                             

 

JC:早期在線上平台購買哪些作品呢?

CZ: 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曾梵志等藝術家。新上手的藏家,還是比較喜歡買名氣大的,就像時尚愛好者,一開始的時候總是先穿大牌的衣服,漸漸的才會發展出自己個風格,關注小眾、新興的藝術家。

 

JC: 你認為錄像作品在本質上是否比繪畫更適合展示在線上的虛擬平台? 

CZ: 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思考方式,在西方,也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回到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在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上仍有許多爭論,所謂數字資產(digital property), 在西方或許已經有一套既定的遵循標準,但是在中國,真的還存在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與疑慮,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所以,我認為還需要一些時日,也需要相關政府的支持與規範化。首先是關於數字資產的定義,配套的規範要鞏固,確立,盜版的問題也需要改善。

 

                     

 

JC: 最近關注的新媒體藝術家?

CZ: 我近來很關注上海Leo Xu Project的一位藝術家 aaajiao,徐文愷,八四年生,一位相當有意思的藝術家。 他原本是學編程出身的,通過電腦語言和程式去創作,但是作品又不會讓你覺得太high tech或是很有距離感,很好解讀又有趣,某些時候,在他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一絲中國傳統的精神含義在裡面。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

 

                                                                

 

JC: 對於想開始收藏的人,你的建議是?

CZ: 最好的方法還是從交朋友開始,你必須認識一個專業並且願意分享許多資訊和經驗的朋友帶你入門,至於從拍賣還是畫廊開始買,這是依據你自身的財力、時間, 一個專家可以帶你進入藝術圈、無論是拍賣、還是畫廊,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JC:未來收藏的重心?

CZ:我目前還是偏向國內年輕藝術家,歐美的收藏已經有很多人做了,我希望自己可以先專精於亞洲的藝術家。未來的規劃,一方面希望是一個贊助者,也希望自己成為更有影響力,推動整體當代藝術發展的人。

 

JC: 如果可以收藏世界上任何一件作品?你的夢幻作品是?

CZ: 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