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音經濟到音效庫 — 訪談楊以瑄

聲介面共作計畫第二期

3 views

音效師楊以瑄的實踐專注在電影的聲音剪輯、錄音、混音,尤其是電影的聲音後製。她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參與過的影視作品包括動畫《幸福路上》,電影《誰先愛上他》,曾經入圍金鐘獎最佳音效。在這次與聲介面的訪談中,她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聲音的商業實踐,音效庫的共享,以及聲音作為環境的歷史檔案的可能。   

音效的需求  

我是一位聲音工作者,一般人會將聲音工作想像成音樂,音樂其實相對聲音來說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很多世界巨星都是歌手或音樂創作人,寫詞的人也能得到個種獎項。然而我現在的處境是,光是要說明我的工作,就已經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除了音樂以外的所有聲音都是我的工作範疇。

聽者會問:所以就是音樂?我需要舉很多例子,譬如說電影或電視劇裡面音樂以外,對話、車聲、小朋友嬉戲聲,甚至一些綜藝效果等等,這些音效就是我負責的。我覺得聲音在經濟這方面,它的辨識度還很低。像我的工作,大部份是以技術生產來得到收入。至少尤其是在臺灣,我還沒有辦法單純透過販賣錄音與製作音效來維持收入。  

所謂的音效庫就是把聲音打包成的商品,儲存在一個資料庫,讓別人去使用,藉以從中獲利,這個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是常態,只是在臺灣不是。前陣子我一個朋友才剛在台灣上架自己的音效庫,這樣的例子是近幾年我第一次遇到(小島聲集所 https://levelupsound.com/product/ocean-waves-east-coast-of-taiwan/)。我猜想或許國外產業比較完整一點,當他們每個部門都可以更分門別類,然後每一個專精的項目都可以有人專注,專職這個就可以生存,那它本身可能帶來的效益就會相對多。舉例 A Sound Effect 這個網站,你可以上架音效庫到上面販賣,比如一個臺灣東部海岸的海浪聲。

有一些人是他們自己架設自己的網站,並且有業者提供專業的錄音室或劇組幫他們錄製特別的案子需要的聲音(例如俄羅斯朋友 Dmitry 的 LARX Audio 替好萊塢動畫電影錄製了天竺鼠的聲音 https://larxaudio.com/gpet/)。可是在臺灣沒那麼多需求,我幾乎沒有遇到哪一個劇組對音效的需求大到會留一筆預算,專門找一個人去錄製音效。現在的狀況是全包,要從剪輯、對白、混音全部弄到好。聲音錄製這件事情在台灣需求量很低。製作的規模跟預算絕對影響戲劇相關的聲音工作,大多時候聲音的預算排在最尾端的。比如劇組拍一個科幻片,但其實只有普通劇集的預算,那資方會將預算大多分配在特效部門,比較不會落在聲音,因此這件事情目前是沒有辦法得到很大的獲利。  

為什麼聲音總是會被放在這個工業的末端?為什麼經費最後才會到聲音?這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首先要先問,這部電影帶來的經濟效應有多大?我們現在認知中,相較之下有資金收入的產業其實是電視劇,以及商業價值較高的電影:大部份的觀眾都是在捷運上,上下班通勤路上用手機觀看串流平台上面的作品。有些人甚至也不戴耳機只看字幕,可是有差不多的娛樂效果。我在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大概的數據參考,在對白的處理上,每分鐘的內容要花多少個工作小時可以做到電影般的精緻,這個隨便是電視劇或者是on檔戲無法負擔的預算。我花時間在這個精心雕琢的對白:太刺的聲音修掉,太薄的聲音讓它飽滿,技術深面要求所有人聲音都能夠平均,音量不會過小過大,這麼精緻的編輯不見得有效,聽者也不見得分辨的出來,因為大部份接收到這個作品的路徑就是手機、電腦然後電視,這樣一來,花的預算根本就不划算。我聽說on檔戲的製作方式,聲音方面只要求聽得到就好了,而預算許可工作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個小時,包括輸出。這個時候在有限工作時間內往往只能讓聲音聽得清楚就好了。影像被觀看與聆聽的環境,或者説大家怎麼接受它,絕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點。  

影視製作的音效設計都是為了配合故事、角色,當然畫面是主要的,另外至少在臺灣,那個創意的引領人想必都是導演。譬如說我會主動進入導演或製片想要說故事的方式,對我來說我是加入那個中心,然後一起完成,當然不是說我的角色被動,而是我個人工作態度的調整,因為這個工作也是要一直面對不同的創作者。所以對我來說,我每次的工作就是在調整自我中心,沒有什麼去中心化的問題,就是我調成我們一起都是中心,畢竟這不是我的作品,是導演的作品。然後因為導演對聲音製作比較不熟悉,可是有想要透過聲音來表達的方式,那我可以協助,激盪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工作狀態。     

音效庫與版權  

我讀書的時候最常使用的音效庫就是 Sound Ideas,是非常老的牌子。可是就是因為他老到他的聲音一播放,你就會覺得是五零,六零年代電影裡面會出現的聲音,特色非常明顯。當然他們也不斷地在增加新的聲音。另外新生代的已經很知名,好萊塢大家都常用的叫 BOOM Library,Pro Sound Effects 其實也非常有名,前陣子剛得那個奧斯卡的音效獎的電影,沙丘的主要聲音設計師 Mark,他就是跟 Pro Sound Effects 合作,推出他從業可能好幾十年來,為了各個不同的電影的案子,常年蒐集下來的聲音,合作整理、剪輯,增加一些聲音的描述,提高聲音搜尋的可能性,並且販賣,價格不低但完全值得。有些聲音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才錄得到,而且那是經過他常年工作下來,常常使用的聲音,然後另外一個例子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上一部電影叫《天能》,他的音效設計師 Richard King 是統籌,也跟Pro Sound Effects 合作,推出他個人的音效庫。    

聲音有商業回饋是件好事。聲音需求一直都有,只是大家對於聲音它是有版權的這件事情意識比較低,一方面是它辨識度不高,不容易讓人意識到他是製作出來的產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知名的音樂公司不會無償讓我們公開播放音樂,我們應該了解授權費,放映的範圍。相比之下,在聲音的應用上我們卻較為沒有同樣的意識。要做音效庫的話,我的出發點還是會是以我工作需求去建立音庫,比如日常會用到的基本的電燈開關聲,這些是很簡單,但有需要的東西,它可以是一整套。設計的目標會是,工作只要用這一套,可以滿足所有需求,如此一來,它的價值一定就很高。

國外的那些音效設計師他們都會不斷提到「ready to use」,就是這個聲音立刻就可以被工作使用,不需要去頭去尾,假如前面旁白解說這個是什麼時候錄的什麼聲音,然後還有按掉錄音機的聲音,這樣不行。或者是我錄了一個聲音,然後背景噪音很大,就還要經過處理,當然也不行。必須是錄製需要時間,然後剪輯也需要時間,要被驗證過它是好用的,會被使用的的聲音,這才比較值得成為一個音效庫。會有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國外的音效庫再多再好,品質再棒,你都買不到我老家早上聽到的聲音感覺,光是這個就非常有獨特性,而這件事情一定勢必有人要在這塊土地上面錄製。  

雖然我對 NFT 和區塊鏈沒有深入研究,但感覺他們的特性,對聲音創作者會有所幫助 。因為音樂跟音效,音樂勝出的原因在於它辨識度很高,個人特色很明顯,所以即使在沒有 NFT 的狀態下,儘管他可能被冒用了,但大家都知道那一首是周杰倫寫的歌。可是音效師很難去證明這個電燈開關聲音是他錄的,因為這件事非常普通,如果有一個 NFT,連聲音的波紋就是我都是經過數位化認證,可以宣示所有權。雖然就是這件事情有點無趣,但至少可以降低被盜用,或者是大家開始越來越有意識聲音效其實是有版權的。   

某時某刻聲音的獨特性  

現實跟創作出來的「真實的效果」是有差別的。因為創作無論如何都是在創作出我想像的觀眾的真實感受。就像 《搶救雷恩大兵》 裡面的槍戰的場景,可能美國老兵一聽就知道現場聽起來才不是這樣子,可是那就是一個創意,一個表現手法。我的目的不在於表現真實,而是要詮釋那個場景我想帶給觀眾的感覺。所以我蒐集這些聲音,純粹是那些聲音之於我有獨特的連結。譬如說我很喜歡聽開關門的聲音,這個國外的音效庫很多,可是我怎麼聽都覺得不適合表達臺灣的場景:雖然一樣都是木門,甚至一樣都是這個喇叭鎖,可是門關起來的時候,不只是整個門框門把的聲音,還有整個屋子的一些反射的聲音。國外的屋子結構,跟臺灣的屋子結構就不一樣,聽起來完全不同 ,這個是我有感覺的事情,所以會想去做。

當我在工作的時候,要考慮是要表現什麼事情,譬如說我將臺灣山區的鳥叫的聲音,使用在一個北歐丹麥故事的作品,這件事情會有破綻嗎?它表現力是好的嗎?或者是它的真實性會打亂大家閱讀這個電影的狀態嗎,如果有這些疑慮我就不會使用。在做作品的當下,光是找音效就已經要花很多時間,如果還能考究,這個鳥是否屬於這個區域,這個海拔高度的話,可以做到那麼細緻的話真的很棒,因為代表它可被閱讀性是高的。我作為聲音工作者願意付出這個心力,因為跟我的個人感受有關,當然這也要考量到時間預算。 

我非常喜歡時間這個元素,我目前音效庫裡面最早錄製的檔案是 2011 年的 11 月 29號,我在青年公園裡面錄到有人在練習歌仔戲,我把時間記錄下來,包括日期、年月份,早上、晚上或半夜。當我長年累月累積了這些聲音,他們會成為一個故事:我幾乎每天都會放一個錄音機在我的房間的陽臺,它基本上是 24 小時錄音的。有時候沒什麼特別,晚上就是冷氣的聲音,早上起床是鳥叫。可是當時間變成一個帶狀圖像,可以去閱讀裡面的差異,我突然發現,對面的樓下的鄰居每天凌晨3點半下班,然後他做的動作都一樣,就是鐵門關下來,然後騎他的 Gogoro 離開。某一天他就做了不一樣的事情,因為他來來回回了好幾次,我想他可能忘記帶什麼東西?早上 8 點,同樣的鐵門聲音就出現。我在想這個人會不會太操勞?然後每個禮拜五的早上 10 點半固定會有一個叫賣聲:就是修理玻璃,修理紗窗。當時間線性被攤開的時候,就出現一些值得玩味的故事。所以我非常執著於我現在錄的聲音,攤開我的音效庫的時候我就會發現一些驚喜,我很喜歡閱讀這些時間段拉長錄製下來的聲音。

譬如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他們要重現那個臺北的中華商場,然後那大家一定就得去考究,那中華商場的那個時代的環境氛圍,聲音的製作人可能要發想一下那個聲音,中華商場的聲響是什麼?如果剛好有一個人沉溺於就是紀錄中華商場的無時無刻的各種樣貌,甚至也錄音,那它就是一個很珍貴的資料,這就是聲音的價值,我現在只是閒來無事手機記錄一下我的家巷子這邊的聲響 ,它可能就在 50 年後, 它就有那個特殊的價值這樣。    

音效庫的共享  

我最近沉迷的一個活動就是群衆音效(Crowdsource)。作為一個音效師,音效永遠都不夠,我非常不喜歡找不到音效的感覺。我看那些論壇上面的就是音效愛好者們,不管專業或業餘,他們也有這種感覺。好幾年前開始就有一群人在網路論壇互相分享音效,然後這個後來慢慢越來越大,開始就是有不同的主題。2020 年的時候,一個好萊塢音效師 Tim Nielsen( https://www.skysound.com/people/tim-nielsen/) ,做過《海底總動員》第二集,他也是好萊塢 Skywalker Sound 的音效師,他發起了一個叫「My Home」的群眾音效活動。那時候疫情剛爆發,大家被關在家裡,沒有辦法錄音或工作,很悶。

這個音效師鼓勵大家錄下自己家的窗臺、陽臺,或門廊的聲音, 然後上傳參加活動 。我記得最後有 200 多個音效師參加,來自七八十個國家,從俄羅斯、南非、阿根廷、日本、臺灣、泰國,中國都有。你可以在音效庫裡面點擊聆聽,此時此刻的俄羅斯聽起來是什麼感覺,大家在不同的時間錄製,都可以聽得出聲音裡面的不同的故事。我被這件事情電到,我只需要分享 5 個聲音,很簡單的錄製,我記得我錄了從我家門口巷子的早上晚上的聲音,早餐店內的聲音,八德路交叉口的一些聲音,跟大家分享,結果就得到上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它是可以讓你在工作使用的,你獲取音效庫的方式,就是你也需貢獻一些聲音檔案,之後你可以商業化的使用,只是不能販賣,或者是宣稱這些是你的東西。我覺得非常合情合理。後來我加入了他們最早發起這個活動的那個音效群組 Field Recording Slack,就是你要把你以前錄過,但一直沒有拿出來剪輯好可以用的,你可以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因為他鼓勵大家清掉一些庫存。這個是特定的群眾音效活動,叫 Backlogust(Backlog Auguest)。

除此之外,都是鼓勵大家錄製新的聲音的活動,有不同主題,我參加過的包含:把錄了但一直堆在硬碟深處的聲音拿出來整理剪輯;Car Doors 車門聲;Clocks and Watches 鐘錶系列的聲音;Creatures 怪獸聲,可以是素材來源,也可以是設計過的聲音;Foliage 落葉樹葉、草相關的各種聲音;Julibrary 七月的每一天都要錄製完成至少一個音效且不能重覆,也不能預先錄製好;Old and New 新舊事物的聲音……等等好多好多。

去年的 7 月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你每一天都要錄製一個音效,不多也不少,可是重點是每一天上傳檔案。每個禮拜還會有一個特殊的加分題,這是要累計分數的。然後你只要從頭到尾參加,然後又有加分題,然後你的聲音檔案的剪輯的方式,命名的方式又符合規範的話,就可以得到很多分數,前幾名可以得到獎品。我那時候超認真參加, 我之前的家在冷氣槽的某個角落,半夜就是會有壁虎出現在那邊唧唧叫,所以我就是埋伏了它好幾天,然後有一天錄到,所以那就是我某一天的音效這樣。 人行道綠燈可以通過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個警示聲,臺灣是鳥叫或蟋蟀的聲音,然後有人提議分享不同的地方人行道的警示聲?聽了大家錄製的聲音以後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的這個聲音有很大的差別。好像是英國倫敦的那個人行道聲音,聽起來很像就是他拿雷射槍在射行人。然後好像是澳洲雪梨吧?有一個人在講話,請小心慢走之類。臺灣是大家習慣的蟋蟀鳥叫。非常有趣,我只是擁有這個音效庫,然後無聊就拿來到處聽,就已經取得非常大的快樂。–[SCR]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