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塑造品味

Volume DAO 談論幹話、共識與行動

4 views

Volume DAO 是一個基於泰卓鏈台灣藏家為主的封閉社團。在與 Volume DAO 正式訪談前,裡面的成員聊到,在疫情中成長的學齡前幼童因為長時間戴著口罩的關係,變得比較不會觀察與其他人互動之間的肢體語言。這個小故事似乎暗指了 Volume DAO 的性格:一個線上成形的團體更在乎如何在實體世界創造行動空間。儘管最早是因為 NFT 的市值火熱凝聚的藏家團體,但是他們的談論很少提及如何轉手獲利。在 2023 年,他們又推出了一檔實體展覽 — 《列島雜湊》,試圖與更多觀眾對話。

Volume DAO 《列島雜湊》於鳳甲美術館現場,攝影:Anpis Wang。

SCREEN(下面簡稱SCR)可以說一下 VolumeDAO 是怎麼組成的嗎?成立的宗旨(mission)是什麼?為什麼一開始專注在 Tezos?成立至今到現在專注的方向是否有改變?未來會有別種加入形式嗎?

VolumeDAO:不可否認的,我們的成立一開始具有很強烈的投資性,甚至曾經想過加入的人都要交一筆錢,就是要買作品、賣作品、獲利。因為在 2021 年的某段時間,作品的美觀程度與售價是正相關的。我們覺得如果與不同程度的鏈上玩家一起鏈上衝浪的話,會需要花太多時間手把手教學,所以就以觀察對方錢包的收藏,漸漸拉人進來,目前成員大概有三十多人左右。

但後來發生許多事情,一是作品美觀性與價格越來越脫鉤,接下來幣價崩盤,然後又有其他平台出現。我們成員比較多也是藝術家背景,也不是那麼熱衷於炒作。至於專注在泰卓鏈上是因為它的瓦斯費較低,轉手比較快。對於要不要規模化(Scale Up)我們其實意見並不相同,有些人覺得現在的規模下溝通很順暢,也有些人覺得開疆闢土是重要的。

 《列島雜湊》林逸文現場鑄造作品,攝影:Anpis Wang。

SCR:如你們之前的訪問提到,並未真正以 DAO 的技術管理,這個部分會有時程表嗎?

VolumeDAO:我們現在加入的方式是內部推薦,被推薦者需要已加入的人投票通過,而推薦者則要買七個我們在 2022 年發過的一個代幣(token)丟給被推薦者。我們的群組什麼都聊,從作品到日常生活中的幹話。至於加入後,如果長時間的潛水與不發言,也是會被踢出群組的。

沒有真正使用區塊鏈的技術我們不覺得是太大的問題。如果是一群人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分工,怎麼激勵群組的成員完成工作。多簽錢包、鏈上投票都不是問題的重點,重點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然後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去行動。某種程度上,前面提到的丟七個我們發的代幣給新加入的成員,就是一種最最最基礎的鏈上管理技術。

Volume DAO 《列島雜湊》遞迴單元於鳳甲美術館現場,攝影:Anpis Wang。

SCR:既然現在大家並不是以獲利為目標,那你們如何決定團體的所相信的價值?團員裡面的品味有巨大的分歧嗎?有的時候真正的價值/品味並不等於多數決的結果。

VolumeDAO:可能我們擴展群組的機制決定了大家的共識。我們常常也覺得很神奇的事情,在大方向的目標上,成員們很少有完全反對或完全不同意的意見。就像這次《列島雜湊》,在這個傘下有四個不同的單元,因此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努力或工作的方向參與。就算有些衝突,我們透過溝通的方式也通常可以解決,這就是成熟的象徵吧。對於這個群組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跟堅持的東西,然後會試著想要去影響其他人。

至於不同的品味與喜好一定是有的,有的成員是工程師背景,他們有時不能欣賞程式技術性很差的作品,而美術系背景的成員則分享視覺性表現優秀的作品是如何被欣賞的。這種開放的心態去學習與接受原本沒有碰觸領域的火花,也是凝聚成員在一起的過程。現在群組裡面常常討論作品的藝術性,但不見得真的有決定什麼品味。畢竟生成性的作品已經是小眾中的小眾,再區分出品味就會變得很難討論。

Volume DAO 《列島雜湊》於鳳甲美術館現場,攝影:Anpis Wang。

SCR:你們從一開始就很活躍在線下,從濕地的《機器會夢見 NFT》到《物的表面,夢的支撐》,到鳳甲最近的展覽《列島雜湊》,在實體空間製作展覽對你們的挑戰與意義為何?

VolumeDAO:其實我們也算 NFT 圈的邊緣人,主流炒作 PFP 的團體辦起活動來就是熱鬧的派對,但我們想要告訴當代藝術圈, NFT 圈也是有比較安靜欣賞作品的類型。但不得不承認《機器會夢見 NFT》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意識的,有點像一個沙龍展,圍繞著鏈上 AI 作品展開。

有章美術館《物的表面,夢的支撐》完全是群組成員羅仕東的功勞,他撐起了這個展覽。做展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跟不是同一圈子的人對話。《列島雜湊》就希望達到這個目的,讓熟悉 NFT 的人可以想像一個當代藝術美術館裡面正式的展覽可以是什麼樣子,而當代藝術圈的觀眾可以知道 NFT 的展覽可以是什麼樣子。

SCR:這次鳳甲的展覽《列島雜湊》中又有小展覽,像是遞迴單元,這次的展覽是怎麼去構思整個結構與邀請的藝術家呢?

 Matt DesLauriers,《Folio》,2022,攝影:Anpis Wang。

VolumeDAO:一開始群組成員賴宗昀丟出現場性的概念,大家都覺得還蠻有趣的。NFT 的作品很常是鑄造(mint)的那一刻才知道是什麼樣子,帶著現場性的意味在裡面。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同的成員漸漸地也有自己的想法。像是林哥(林逸文)藉著地利之便去了 Matt DesLauriers 英國的開幕。但開幕那天太忙沒有辦法深聊什麼。Matt 的作品 folio 完全回應現場性的部分:觀眾現場參與,立刻看到作品被呈現出來,然後每一次都轉瞬即逝,完全不一樣。有了 Matt 的作品後,又覺得好像有點單薄,因此加入了阿亂(王新仁)的作品作為對話。

有趣的是,在展場,Matt 跟阿亂,還有仕東選的 Yazid Azahari 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空間,剛好這三位藝術家的個人風格都非常強烈。Yazid 的作品雖然主題跨度很大,但視覺上帶有明確的極簡風格。而遞迴單元就完全是蝦爸(王連晟)一直在研究的主題,他前陣子才剛讀完許煜的遞迴與偶然》。所以用一種比較哲學思考的方式,策劃了這個單元。

Volume DAO 《列島雜湊》黃新現場互動作品於鳳甲美術館,攝影:Anpis Wang。

NFT 圈不成文的規定,展覽時通常是自己持有這件作品才能印出來展。我們這次有些作品是在印出來的紙上面讓作品的筆觸與肌理更為鮮活,但是阿亂的作品則是將紋理與筆觸直接在作品的圖像上表現,算是一個觀展的小細節。另外也是一種策略考量,也是回應物質性,我們群組的兩位藝術家 19 跟林哥分別做了回應鳳甲館藏苗繡的作品,是一種現實與線上的對話。

SCR:作為一開始以Tezos藏家的為主的團體,又經歷了從牛到熊,你們覺得內部對於市場的感覺或共識有隨之改變嗎?你們對 Tezos 的生態是否有什麼期許?

VolumeDAO:其實每個成員對這個答案的想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比較偏創作的成員可能就是希望更自由、勇敢地繼續一些創作。收藏為主的人們可以將視角拓展到台灣以外的創作者,或許未來找一些完全不是藝術背景的來策展。

*本次訪問的 Volume DAO 成員有:19、水耕香菜、仕東、林哥與寶成。

關於 VolumeDAO:https://www.volumedao.xyz/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