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回創作的平行宇宙

19 談論社群回饋、意外與自我懷疑

2 views

與劉乃廷(暱稱 19)進行個訪談時,他坦承其實對自己是否夠格被稱為藝術家還有所遲疑,甚至展示出自己正在研讀藝術史的網頁。但是這種「我夠格嗎」的懷疑,正是每一個真正的創作者持續對抗與挑戰的心魔。19 最為人熟知的系列《the generative octopuses》細緻又詩意地地捕捉了章魚這種神秘多變的軟體動物;也替亞洲大學與台達電子合作的珊瑚復育NFT計畫《恢復方案》創作五系列形態各異的珊瑚。生成式藝術與 NFT 的結合,讓 19 相信這是結合自己熱情同時又回饋社會,一條可以繼續前行的道路。 

SCREEN(下面簡稱SCR):前陣子在 Twitter 看到你提到距離第一張發的 NFT 才剛滿一年,同時在 fxhash 的《ARTKL》  裡也提到其實早在15年前就接觸過 Processing。可以聊聊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劉乃廷(下面簡稱19):我在大學開始接網頁設計的案子,同時也接觸到 Processing,不過當時的 Processing 還沒辦法用於網頁,對它的興趣沒能持續;離開學校後獨立接了網頁設計到前端開發的案子約兩年,才發現自己可能不太適合接案,之後就走上了社畜之路。工作內容從網頁前端到音樂軟體的前端,現在是某個日本線上書店的後端。

在我接案到一半的時候,HTML5 的 canvas API 漸漸變得健全,從 Processing 轉生的 p5.js(還有 processing.js)也出現了,不同於 Processing 只能在自己的電腦執行,p5.js 可以在瀏覽器上被看見,這讓作品有了更方便的展示方式,所以我也曾經拿來做過一些小作品和案子。但這樣的需求在當時不多。直到 NFT 出現,我才又想到可以繼續玩 p5.js 了。

 19 使用 p5.js 製作以被中國審查的文字為主的網站截圖。

SCR:為什麼選擇在 2022 年開始發 NFT 呢? 

19:NFT 剛紅的時候我有點興趣,不過搜尋了一下看到好多都是被稱為 PFP 的專案(比如色彩繽紛的卡通猴子之類的),我就變得沒什麼興趣。後來生成藝術的 NFT 平台出現了,太太跟朋友都很鼓勵我去嘗試看看,可是我還是一直提不起勁。直到 2021 年底的時候,阿亂(王新仁)發了一篇臉書貼文是 fxhash 交易量前 20 名的排行榜,說台灣藝術家在前五名佔了兩個,我就好奇地去看了一遍那些在排行榜上面的藝術家作品,突然覺得我好像有機會做出那些東西。於是,2022 的元旦,作為一個新年新開始的新希望,我就將早期一些用 Processing 做的實驗拿來發發看。

《the result of 13.799 ± 0.021 x 109 #38》,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我的作品以​​《the generative octopuses》為界線,之前作品發行的時間間隔都很短。像是 《13.799 ± 0.021 x 109》 這系列發行後,我覺得 fxhash 上面的藏家好像比較喜歡靜態的作品,於是又發行了《the result of 13.799 ± 0.021 x 109》 系列,這兩件作品只隔了三天。

SCR:可以說說為什麼這個系列這麼被命名嗎?

19:我想像這些小小的形狀是一個宇宙,靜態的系列就是大爆炸的前一刻。搜尋「宇宙」的時候發現宇宙的年齡是 13.799 ± 0.021 x 109,覺得就用這個好了。

《the generative octopuses #25》,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你最為人熟知的系列是《the generative octopuses》,有受到 Memo Atken 的章魚系列影響嗎?

19:我一直到發完章魚這系列,被邀入 VolumeDAO 才知道 Memo Atken 跟他知名的章魚。一開始是看到 IG 上一張章魚的圖片,覺得章魚這種生物好像很適合用程式來繪畫。要說影響這系列最大的,應該是受到阿亂的鼓勵。我在 《the result of 13.799 ± 0.021 x 109》發完之後打了通電話給他,請教  fxhash 的藏家喜歡什麼。阿亂勸我說,不要再做習作了,要做大作。我聽了之後想了很久,所以花在單一作品的時間越來越多。

在做《the generative octopuses》前,我收集了很多章魚的圖片、影像,看了 Netflix 上的《我的章魚老師》,驚嘆於一隻章魚生命的強度。我覺得當你開始用創作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看什麼東西都會很自然地拆解成各式各樣的形狀與元素。章魚真的是非常適合生成式創作的動物,無論是顏色、型態、動作。

其實在做章魚系列的時候,我蠻沒有把握的,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完整記錄 WIP (Work-in -progress)在 twitter 上與社群互動,很即時的收到各種回饋,像是框是因為在 Photoshop 處理的時候,誤打誤撞地覺得很適合,而泡泡則是太太的建議。在不停地修改中,有了最後的樣貌。也是在這個系列,我意識到 Processing 已經跟我以前接觸到大多以點、線的純向量或是 3D 的狀態大有不同。

 

《Shape Study #160》,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你的 《Shape Study》 系列莫名地有點像珊瑚,而最近的五個系列也真的是以珊瑚為主題,是因為特別喜歡海洋這個主題嗎?

19: 《Shape Study》 這個系列其實是源自 VolumeDAO 群裡,在JeffW 《Balanced》系列作品發表後我說的垃圾話,覺得可以做一個生成性玩具。後來越想越覺得的確可以發展這個系列,而且那時候剛發完 《the generative octopuses》 也想要做一個比較輕鬆的試試看,但又怕變成阿亂口中的習作,而且發在章魚之後也確實有壓力,所以就越做刁的細節越多。也發現有很多方向可以嘗試,包含珊瑚的型態。好像是因為這樣黃新就推薦我給亞洲大學與台達電的合作計畫,也有了後面這一系列珊瑚的創作。

 

《The Restoration Scheme: Shape Observation #79》,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社群的意見會影響你的創作嗎?

19:有也沒有。通常我會做到一定程度才放到社群裡面分享,這個時候社群提出的意見不一定是能夠調整的地方。但是在社群裡面,我也得知了很多很厲害的藝術家,看到很厲害的作品,刺激我持續地挑戰創作。我在明曜與 MIDO 的群組裡面比較常分享自己知道的技術,因為在我之前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知識都是從網路得到的,能夠透過網路回饋給其他創作者讓我蠻開心的。

另外是在 NFT 的社群裡面,我也持續的與國內外的藝術家交流新的技術,這是在之前的工作不曾遇到過的(甚至還遇到了願意教我 WebGL 的貴人林哥)。我在開始做 NFT 之前是職業倦怠的巔峰,基本上就是下班就不想碰電腦了。但是透過這些創作,找回了寫 code 的快樂。好像是大學時期的我活在另一個創作的平行宇宙,現在重新接回來了一樣。

關於19:

@fxhash

https://www.fxhash.xyz/u/s_r_r_z_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_r_r_z_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