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With Memory And p5js

mido 談論創作、記憶與社群

1 views

在台灣 Tezos Telegram 群組裡暱稱為彌豆的 mido 原本只是一個喜歡攝影的設計師,在2021年末加貨幣席捲市場時,才漸漸開始對生成式藝術產生興趣。mido 的作品《Moonlight Impression》《Moonlit Sea》《Mountains in Mind》系列相當受到歡迎。他將月相的圓缺、山脈的巍峨紋理、甚至是海浪起伏上的光線,用 p5js 將各色景觀的偶然定於一個畫面。作為一個創作一年多,剛起步的NFT藝術家(如果我們堅信這是一個類別的話),mido 也聊聊了開始創作的那個偶然。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ountains in Mind #11》,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EEN(下面簡稱SCR):是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用生成式手法創作?為什麼想要使用 p5js?是平常工作就會用到這個個工具嗎?

mido:一開始真的沒有想太多,就真的是前年幣圈很熱,看了一些文章買了一些幣。是沒賺到什麼錢但是就一直持續在關注。因為我大學是設計科系的,自然而然就更關注 NFT 的部分,但老實說我對 PFP 頭像又不是真的很有興趣。我是有買一個,但後來那個計畫也漸漸沈默,就像大部分的 PFP NFT 專案。

一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成藝術,覺得還蠻特別的。我搜尋了一下網路上有沒有課程可以上,因此接觸到了哲宇老師的課程。我原本也沒有什麼程式的底子,會用 p5js 純粹因為是課程中使用的程式語言。由於設計師的習慣總是需要使用者的回饋,所以我就找了一些平台發發看我自己的實驗。

早期我有使用過 OurSong ,後來聽到寶博的節目就開始轉向 akaSwap。

 

SCR:你最初的系列《Street View Composition》 其實是關於城市景觀,這系列探索了哪些參數與面向?

mido:我平常就蠻喜歡拍照的,像是之前出國玩就很常拍風景啊,街區等景色,也會使用 Photoshop 進行後製。我習慣將照片處理成黑白,再進行一些細部的調整。

 

《nature(mido) #10》,Courtesy of the Artist.

 

所以一開始是很偶然地想說如果用程式來進行影像處理會是什麼樣子。因此第一個系列很單純的就是使用上課學到的技巧,用程式去抓圖片固定距離的像素資訊,然後再加入一些參數進行處理。而在後面《Street View Composition III》裡面,我又使用了一些語法讓畫面會動,創造出一種彷彿凝視夜景燈光讓你恍惚中視線模糊的效果。

 

《Street View Composition III #5》,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為什麼特別對自然景觀有興趣?在《Moonlit Sea》系列特別提到 Made with memory and p5js. ,這是一個小幽默嗎?又為什麼最近的兩個系列從靜態轉成 animated ?

mido:小時候家裡常常去露營,我對令我著迷的風景就會一直看一直看,想說把這個景色記起來。後來家裡出遊會帶相機,在還是使用底片的時代,我就很常同一個景色一直連拍,家人覺得很浪費底片。你說的使用記憶與 p5js 製作的確是我認為在創作過程中蠻重要的,一個是我的記憶算是源頭,而 p5js 則是使用的工具。


而最近的系列出現動態則跟我的技術有關,因為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生成式的,第一個作品《Moonlight Impression》因為我的程式還不夠精練,效能不好,所以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等程式全部執行完畢才會顯示畫面,所以觀眾需要等待一下。之後我開始思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試著將生成過程呈現出來,也讓觀眾可以觀看作品的繪製過程,再加上《Moonlit Sea》這個系列又剛好可以使用動態讓海面有種波浪拍打的效果,因此我在這系列修改了程式,以動態發布。

 

《Moonlit Sea #103》,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作爲一個才剛起步的創作者,目前對於創作的感受如何?好像在系列創作的演進過程中有具象到抽象的轉變,這是刻意的嘗試嗎?

 

mido:在台灣 Tezos Telegram 裡面社群的支持很重要。我剛開始在鏈上發布作品時,真的不認識任何的藝術家或是藏家,但是大家在群組裡面的討論很熱絡,我們甚至有一個創作者專屬的小群。在這個群組裡我會放上自己的一些實驗,大家都會給予各式回饋。像是剛剛提到的海浪會動的就是群組的回饋。作品哪邊不好看,大家也都會直說。我覺得在這邊是聚集了許多真的有創作熱情的人,並不會因為現在幣的熊市而退卻。

至於你說的往抽象轉變,的確是有這個傾向。以前作為單純的觀眾時,我也看不懂抽象。但最近在 Podcast 裡面聽到一個比喻,在50雙鞋中挑鞋子,總是會有幾雙讓你特別喜歡,你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也無法得知鞋子是怎麼做的,但你就是喜歡。看抽象的作品也是一樣,有創作者自己喜歡的形式,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就是另外一種觀眾的解讀。

 

SCR:你的作品也在不同的平台發表,你自己是怎麼定位這些平台與自己發行系列的關係?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這些不同平台的社群特色嗎?


mido:akaSwap
 的社群功能相當強大,有好玩的扭蛋機制,也可以發行同捆包,成立藝術家的俱樂部,因此創作者經營社群的自由很大。所以像我在我的俱樂部裡面,發行了四張 pass ,前三張是發給收藏某個系列比較多的人,而第四張就是用買的,但是利用扭蛋機制可以抽到不一樣的。因此比較有社群性的我會放在 akaSwap

 

《Midsummer Night 27》,Courtesy of the Artist.

 

objkt.com 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 NFT 交流中心,我有的時候會半夜偷偷發布在那邊看大家的反應,結果早上被罵幹嘛偷偷發。而且 objkt.com 有系列(collections)功能,很好管理作品,希望 akaSwap 未來也可以有。objkt.com 的觀眾優勢是很好測試作品接受度的地方。

fx(hash) 是難度相對最高的,它只接受上傳程式,並且要求鑄造的版數不能有重複的圖像。所以程式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測試,但相對的作品可以受到的關注程度也是最高的。

 

SCR:你的作品是藏家喜歡到印出來放在實體空間裡的,你如何看待作品在螢幕上呈現與轉成實體的關係?

mido:這很好呀,我不介意藏家印出來放在房間。NFT 還是一種很新的技術,我覺得大家的態度都是很開放的。像是之前也聽說過其他藏家想要列印,而向藝術家索取解析度更好的檔案,藝術家也是欣然答應。

NFT原生在數位的媒介,它的技術本身就讓很多以前緩慢的事情加速。以前寄作品、展出都需要很長的運送時間,而現在只要傳送一個連結過去。我前陣子投了一個徵件,作品最後在芝加哥展出,這是一年前的我未曾想過的事情。

 

關於 mido :

@akaSwap. https://www.akaswap.com/tz/mido

@fx(hash). https://www.fxhash.xyz/u/mido 

@objkt.com.  https://objkt.com/profile/mido/create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idori19882046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