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生存問題

張明曜談論 NFT、慾望與秘密基地

2 views

張明曜(ChangMingYao)是一個受過藝術學院訓練,並且在這個藝文產業界工作過的從業者。或許像他在推特自嘲的,或許是個藝術家吧。在區塊鏈的世界,他以 pixray AI 圖像生成器所創作的《Genesis》、《Madonna》、《Last Supper》系列收穫不少關注度;也成功在台灣 Tezos 的社群裡發起對 Akaswap 平台機制帶點中二氣味的《秘密基地》計畫;或是自嘲般的組織《 NFT 漏水獎》與《張明曜雙年展》。但是在這些創作與行動之外,還有一部分的他思考著虛擬世界的敘事、政治事件在個體經驗留下的痕跡,以及機制的縫隙中可以摩擦出什麼可能。

SCREEN(下面簡稱SCR):在你在 AkaSwap 平台發表創作前,你會怎麼樣描述你 2017-2021 這段期間內的創作與生活狀態呢?

張明曜(下面稱ChangMingYao):

可以說分做我在藝文產業界工作與離職後兩個階段,剛離開學校想說還是先當社畜賺一下錢好了。一開始在文創公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想要在設計稿裡面偷渡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時也還保留與學院朋友的往來,知道大家都在創作些什麼。

之後,策展人楊雅翔幫我做了個展《你為什麼沒有受傷》,在大稻埕谷居。那時候我想要透過不同的媒材談論學運,談論受傷這件事情。因此用了很多方法在不同的材質上製造傷痕,像是腐蝕啊、撕裂後縫補。接下來,我到了畫廊工作,發現往來協助的藝術家們,還是把我當作一個藝術家看待,會好奇我最近做了什麼,也很想要聽聽我的看法。但是其實我拿不太出作品來,覺得有點心虛。

從畫廊離職後,找工作不是很順利,而且離職沒多久又遇到疫情三級警戒,在台北的生活壓力又有點大,一些本來中的計畫也因此跟著停擺。但這之間我也有想過,不然賭賭看全職創作好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有了我的第一個在 Akaswap 上的《Recall 77899》系列。

張明曜,《Modonna of Artcrafts》,2022。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你與 NFT 掛鈎的作品可以分作兩部分來談,一部分是使用 Pixray 創作的三個系列,你在創作的過程中強調機器的協商,為什麼想要使用「協商」這個動作?是因為 2020年台北雙年展的「協商劇場」計劃嗎?

ChangMingYao:老實說我沒注意台北雙年展的「協商劇場」計劃,哈哈哈哈。我一開始發現,利用關鍵字給 AI 創作的藝術家中,很多創作者把結果完全交付給 AI,有點可惜。我會好奇人的介入可以在當中怎麼運作,但又希望生成的圖像不會有太強烈的、講究美觀的風格。

有一點我在挑戰的,是利用機器的誤讀繼續生成圖像。像是關鍵字香蕉、人、樹,人類的大腦可能很自動會畫出人站在香蕉樹下,但是機器有可能畫出站在樹下的人的手,變成了香蕉。對我而言,這個過程跟繪畫如何表現肌理是同樣的。

張明曜,《Last Supper》,2022。Courtesy of the artist。

SCR: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麼又想要去回應藝術史,特別是文藝復興的這個時段?你會覺得奪回人的角色是創作的衝動之一嗎?

ChangMingYao: Pixray 的網頁上一開始有寫 Genesis ,很容易就讓我想到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我好奇的是,當 AI 繪圖出現後,大家都開始說之後不需要人來畫畫了,因為 AI 都做得到。還有就是身為一個創作者,如果 AI 也能做到我會做的事,那我的位子會在哪裡?在技術裡,我能如何介入。

其實在學院的時候我並沒有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特別有感覺,只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家太耳熟能詳,省去了很多介紹脈絡的功夫,算是有點取巧。但是我在這個與 AI 溝通的過程,像是前面所說,我避免使用風格明確的關鍵字,像是聖母啊、宗教之類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像是鋪墊了一個涵義豐厚的空間,我可以進行各種意義的轉移,這個轉移的過程就是我與機器協商而來。

SCR: 在這三個系列發行的過程中,也有經營社群的發行手段,可以請你介紹一下為什麼這樣思考呢?

ChangMingYao:其實也沒有想太多,當初就只是想說,有人願意支持我這麼名不見經傳的創作者,每張都買,收齊全套。那我就想說,作為一個創作者可以給的回饋,就是再額外空投作品作為感謝。《Last Supper》系列稍微不一樣,因為這是一個修復的過程,因此會空投一個完整的圖像。

SCR:另一部分的創作感覺的到你更想用 NFT 的一些特性(漏洞)創造一些事件,像是《秘密基地》計畫,你認為這些事件的對創作者的身份來說,具有什麼意義呢?

ChangMingYao:其實就是沒人做啊。總覺得在區塊鏈或 NFT 的世界裡大家很容易只會討論多少錢啊,套利多少。但我就在想,有沒有什麼獲利之外的可能,這個社群是不是可以被其他動力驅動的。所以發起秘密基地的計畫時,我也沒有預計會有這麼多人跟著響應。對於身為創作者的我而言,我想這些計畫就像當代藝術的一些行為一樣,不是為了獲得利益,純粹是為了重新擾動觀眾的感知,調動大家的情緒。

張明曜,NFT 漏水獎,2022。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kaSwap。

SCR:看得出來像是《張明曜雙年展》,也是對藝術世界現實的挑釁或批判,你在這個時間點怎麼看待區塊鏈 / NFT 與實體藝術世界的關係?

ChangMingYao:我覺得好像想要跟鏈外世界對話的藝術家好像還是比較少數吧,大多數人還是想要在區塊鏈的世界建立一個經濟模型,不可否認這還是一個最大的驅力。但是不可否認,現在的市場無法真正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我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SCR:可不可以談談接下來的創作計畫?是不是包括鏈上的與鏈下的?

ChangMingYao:首先就是完成之前答應的一些鏈上的計畫,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得面對生存問題,我可能還是需要打打工。而且殘酷一點說,我不滿足於NFT作品而已。這不僅是銷售的考量。而是藝術創作的選擇,或許並非如此單一,也會想有一些實體作品累積。

關於張明曜: 

@akaSwap.

https://akaswap.com/tz/mingyao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hangMingYao 

@Matters.

https://matters.news/@eddie8342372 

Tags:

Subscribe my Newsletter for Daily Inspirations from Design & Art. Let's stay updated!

@2025 – SCREE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